可是“填得满”没有带来吉兆,反是报应。对于洪武末年皇宫下沉的状况,朱元璋无奈的说,他本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再迁都,可是已经年老体衰,已经办不到了。这座花费了无数钱财和人力修建的南京皇宫,朱元璋仅享用了六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朱元璋在南京干清宫内死去,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最终也没找到最满意的都城。
再加上永乐年间,随着元朝残余势力退至漠北,长江岸边的金陵,就显得离重要的北部边陲过于遥远了。为此,1403年,礼部尚书建议,把北平改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认为,天子居北,正是居重御轻,可以加强北部边防,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他深知,迁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必须审慎行事。
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他首先正名,有意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下令改北平为北京,升为陪都,称作行在。同时,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并千方百计地提升北京的经济地位。他知道,北京虽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而且是元朝的大都,但是它在经济上却远不及江南,不及金陵。因此,他首先是想方设法使北京繁荣起来。于是,他下令向北京附近大规模地移民屯田,5年之内减免赋税。一些军士,也被放归北京乡里种田。战乱之后,形成大量流民。他下令把流民组织起来,到北京一带去种田。甚至,他又下令释放囚徒,安置在北京周边地区去种田。他还实行了一些优待政策,如向他们免费提供牛具、种子。同时又迁往北京大批工匠,给这些民户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诏免税粮,赈济优厚等。这就在北京市内形成了工商业。由于这样多年的苦心经营,北京也就逐渐发达繁荣起来。从而,北京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可以和金陵相媲美了。
1406年,明成祖下令明年6月,正式营建北京宫殿。特派大臣到各有关行省采集巨木。又名大臣陈圭[右加王旁],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整个设计营建工程。此后,正式启动的营建工程,就一直进行,从未中断。1420年,北京的宫殿终于建成了。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从此,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都城,一直延续至今。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这是明成祖的历史贡献。
65岁的明成祖,突然病故在北征蒙古的行军途中。死后,他被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长陵。此陵是在他54岁时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