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

儿童资源网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如今,奉天门遗址遗存的的一块丹陛石上有一块深红的颜色,传说是被方孝儒留下的血迹染红的,人们至今还把它叫做“方孝儒滴血石”。

  为了收复人心,使这些儒生心服口服,明成祖倡导修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刚即位,他就下令编纂一部大书:“你们要根据我的意思,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的,包罗万象的大规模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不怕规模大。”他心中的蓝图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大型图书。

  参加修纂的有全国的各种一流人才。由学术大师姚广孝为总裁,包括名儒、名士、名医、名僧等,共计2169人,参与修纂。后勤安排得很周到。礼部负责在全国选拔抽调人员,从各地收集所需图书。光禄寺则负责修纂人员的食宿。在修纂过程中,明成祖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一次,他发现宫中所藏图书不够用。他说:“世人家稍有资产的,都想多买书,朝廷怎么可以缺少图书呢?”于是,他命礼部派通晓图书典籍的有才之士,到全国各地去搜购图书。不问书价,再贵也买。这一次大规模地购书,对高质量地完成本书的修纂,起了关键作用。

  经4年奋战,到1407年,编修工程告竣。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小说、技艺等项。明成祖命名其为《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但朱棣又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仅有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也有建立世界帝国的国力。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他登基后,即开始了一个扩张的时代。向北,永乐皇帝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中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军队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说明朝在民族认同上是对宋朝的复辟,那么在帝国政治上则是对元朝的继承。如果说洪武皇帝朱元璋重建了宋帝国的疆土,那么永乐皇帝朱棣则重建了元帝国的疆土。永乐年间突然开始向海洋扩张,实际上是忽必烈海上远征的继续。郑和下西洋,正是明帝国四面扩张的一个方向,说明永乐皇帝治下的中国不仅有汉武唐宗气象,而且也不再满足于陆上帝国,还要建立海上帝国。

  古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日出入行》,歌颂东方升起的太阳,诗人这样唱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也许15世纪初的朱棣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什么叫与太阳同在、拥抱光明的一腔豪情,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太阳推动四时运转,万物更新,太阳就是创新的动力、生命的象征。于是他要做一个人间的太阳,他要将东方文明之光的火种洒向浩瀚的海洋,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刚即位,就派侯显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随后又派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沙合鲁平定中亚,不远万里遣使来朝,1413年秋陈诚首次出使西域(中亚)。在大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

  当然,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天下稳定,没有让朱棣得到一个帝王的满足,他渴望走出蔚蓝色的中国海域,去探访西洋世界的究竟。1405年,他派郑和下出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郑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很受燕王赏识。朱棣即位,赐他郑姓。因他又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是一生都受到明成祖重用的地位特殊的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