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

儿童资源网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帝

  明成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大,让海外西洋各国纷来中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成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是中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对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原来,当年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建文帝皇宫里时,发现奉天殿火光冲天。原来朱允炆为了不落入朱棣之手,同自己心爱的奉天殿同归于尽了。士兵们从废墟中扒出了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并不能辨认出哪具是朱允炆的尸体。朱棣还假惺惺地流泪说:“小皇帝呀,我是为你扫除奸臣来的,你为什么要自焚呀。”

  朱棣如愿以偿地作了皇帝,但其实朱棣心中隐藏着强烈的不安,他一直都不相信那几具焦尸中真的有建文帝朱允炆,为了自己顺利即位,朱棣匆忙以“天子礼仪”下葬了几具焦尸。其实,朱棣在位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建文帝的搜寻,先是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滢遍行全国各地长达16年,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后来,派郑和赴海外寻找。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有一天晚上,朱棣已睡下,突然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至于具体谈的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滢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并且事隔多年后,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终于放心了,从此再也不究问建文帝踪迹了。

  当时许多人也认为建文帝没有烧死,而是逃到了其他地方。据说,朱棣大军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杀,被翰林院编修程济拦住,程济说与其自杀,不如逃走,这时少监王钺拿出一个箧子,说是朱元璋临终时留下,如临大难就打开它。建文帝见到祖父留下的东西,悲鸣不已,连忙让人焚烧宫殿,皇后心甘情愿地跳入火中替皇帝去死。铁箧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箧内袈裟、帽、鞋、剃刀,应有尽有,还有10锭白金。“应文”便指未允炆了,在场的还有吴王府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便是“应能、应贤”了。箧内还用红颜色写着两行字:“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建文帝等人剃了发,穿了袈裟,假扮和尚,从密道逃出皇宫。从此以后,建文帝一行人过上了流亡苦旅,云游到云南、湖北、四川、广东、贵州、浙江,终无消息。

  明成祖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迁都北京。即位之初,他重建了被烧毁的奉天殿,但在这座宫殿里,朱棣并不自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魂魄以及众多怨魂似乎一直在大殿内环绕,让朱棣寝食不安,他觉得死后也无脸见葬在南京孝陵的朱元璋。不过让他欣慰的是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的想法,所以迁都北京从他一登基时就开始考虑了。

  因为朱元璋晚年时突然发现南京皇宫北面地基下沉不少,整个皇宫的地势变成了南高北低的状况。这在封建年代,是一种很不吉利的风水,会不利于后代传承,甚至会绝后。朱元璋此时回想起当年选择宫址的时候,搞了一系列装神弄鬼的活动,并命刘基占卜适合之地。刘基花了六年时间在南京到处查看,可最终占卜的“新宫”,竟在一片低洼的湖水中,且偏于整个城垣的东部。而中国古代皇宫择址的传统都应该是方正规则,居于城中心,且更不应择低洼之地了。因此,刘基为朱元璋所卜的“新宫”宫址,至今另人费解。据说这里是钟山龙脉的“龙头”,风水极佳。为了填湖造宫,工匠们在湖底铺垫巨石和打桩,然后用石灰、三合土分层夯实。经过一系列艰巨的填湖工程,地基问题才算基本解决。最残忍的是朱元璋为了图得吉利,竟将当地一个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投入湖中,取其名字的谐音作为“填得满”的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