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肯于纳谏”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泱泱大风——贞观之治
唐太宗当了二十三年皇帝,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唐朝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许多外国人都来到唐朝,学习我国先进的文化。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后来的人就把唐太宗时期繁荣昌盛的局面叫“贞观之治”。
贞观初年的形势,对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是不令人乐观的。当时,统一战争刚结束不久,社会矛盾还没有完全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而且全国各地的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社会经济仍然凋敝不堪。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成为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他当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局势,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领导集团。唐太宗采取了宽大安抚和任用东宫属僚的政策,缓和了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稳定局势的同时,李世民又着手整顿父亲在位的宰相班底,逐步建立起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最高决策集团,建立了以温彦博、王珪、魏征、戴胄、侯君集等人所组成的宰相班底。在这个班子中,即有李世民的旧属,也有原东宫集团的成员。这个班子汇集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朝气和进取精神。通过领导层的改革,李世民不仅牢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且也为进一步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隋朝盛世、隋末动乱和灭亡的唐太宗,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隋朝的灭亡。在唐太宗看来,隋朝本是一个十分强盛富庶的统一帝国,仅是储备的粮食就可供全国50年之用。但隋炀帝继位后不到13年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他认为主要有3条:一是隋炀帝广修宫室,到处巡幸;二是美女珍玩,争求不已;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由于隋炀帝恃其富强,不顾后患,徭役无时,干戈不停,使老百姓无法生活,终于激起反抗,以至身戮国亡。而这一切都是唐太宗的亲身经历,因此他引以为戒,成为影响他制定统治政策的重要因素。面对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和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唐太宗经过深深思考,决定以大治天下作为自己的施政方针。
治国方针确定以后,唐太宗首先抓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把任贤和纳谏作为保证政治的两条主要措施。
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建立了一套完备实用的法规体系,为创造一个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唐太宗又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慎刑宽法和严格加强法制的措施。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法律贯彻的好坏,关键在于皇帝的态度。贞观时期,唐太宗不但能够以身作则,遵守法律的约束,对自己的亲属和部署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徇私枉法。
唐太宗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使贞观初期逐渐形成了执法严肃,令行天下的好风气。社会环境安定,政府官吏都能够做到清正廉明,王公贵戚和豪族大姓都不敢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由于法制严明,不但犯法的很少,被判死刑的也很少。
在进行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同时,唐太宗又致力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破败,民户凋残。面对这种困境,唐太宗一方面大力提倡戒奢崇简,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以逐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