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建那么急切地否认与牛日兰相识,恰好暴露了他欲盖弥彰的动机。他粗暴的逐客令虽然赶走了于佳,同时也进一步显露出他的可疑之处。
于佳隐约感觉到,徐子建与胡小光杀人案之间一定有瓜葛,至于他充当何种角色还不得而知。只能试着从他身上打开缺口。
既然徐子建不肯配合,那只好从他的外围入手。
第二天,于佳来到当年的海东公社。早年的工作人员调走的调走、退休的退休、去世的去世。年轻人对三十年前发生的事感到莫名其妙,几乎都是一问三不知。
好不容易找到当年的收发员老陈,老人年纪虽大精神却很好,性格开朗还十分健谈。于佳作完自我介绍,他就天南地北聊起来。足足聊了两个多小时,在那些看似随便的家常话里,竟然跳出一个令于佳完全意想不到的重要线索。
老人介绍说:1978年元旦前夜,公社上下庆祝元旦。食堂养的那头猪也是那时候杀,凡在食堂代伙的人都可以参加聚餐。这天晚上前来帮厨的人特别多,热腾腾的气氛把人感染得喜气洋洋,就连不苟言笑的厨师老张,也被小青年轮番敬了不少酒。
晚饭过后包场看电影《十五贯》,我的座位和老张靠在一起。老张喝多了,刚看了大半场电影就闹酒疯,没办法我只好扶他回家。
一路上老张哭哭笑笑,说世上的冤案多着呢!青年教师胡小光和炊事员老范都是冤死鬼。当时我以为他说醉话,也没往心里去。过了约半个月,我跟老张开玩笑,学他醉酒时的丑态。没想到,我刚说到胡小光和老范是冤死鬼,他就大惊失色目瞪口呆,并惊慌失措地冲到面前堵我的嘴,叮嘱我千万别跟任何人提他说过的醉话。
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让我说,只知道老张是个要面子的人。不说就不说吧!反正也没人问过我。
于佳等老陈讲完故事问道:“你说的老范是谁呀?”
“就是和老张一同在公社食堂烧饭的炊事员呗!1975年五一节前一天清晨,掉进公社后边那条河里淹死了。”老陈脸色阴沉地说。
“就是你刚才说过的,住在徐子建隔壁的那个人?”
“是的!那辰光由老范、老张、徐子建三个人负责食堂工作。”
于佳连忙追问老张的家住哪儿?老陈死活不愿说,还叮嘱于佳,千万别在老张面前提他醉酒的事。
好不容易找到老张家,他却远不及老陈来得热情,口口声声说自己和徐子建只是一般同事,除了工作关系相互间没有交往。
眼见天色已晚,急于回招待所的于佳不甘心一无所获,便顾不得老陈再三叮嘱,直截了当问老张,当年为什么要说胡小光和老范是冤死鬼?
老张一听此话立刻变了脸色,责怪于佳不该把一个老人曾经说过的醉话拿出来谈。再多问他就推说头晕要休息,并催促于佳赶紧离开。
第二天再来,老张干脆不见面了。
没办法,于佳只好摸到河口村范家。老范的妻子已去世多年。从老范儿子嘴里也了解不到什么情况,只是在言谈中很感激当时的司务长徐子建,由于他帮忙父亲的丧事办得很体面,补助费也破例给了不少。
辗转跑了好几趟,事情总算有点眉目,想再深入调查却异常困难。
通过几天的走访,于佳进一步相信胡小光一案有冤情。同时也越发看清,仅靠他单枪匹马追查无法达到目的,还必须依靠组织才行。
步入正轨的海滨县司法部门,贯彻落实上级指导方针,把公正和效率当做法院工作的主题。他们的口号是:必须公正无误地对待每一个案子,用事实说话,为无辜者伸张正义。
于佳曾多次为胡小光杀人案申诉,三十多年后再次提起申诉,引起司法部门的极大重视。分析了他所提供的线索,确实是疑点重重。于是,由公检法联手派员成立了一个积案小组,对胡小光杀人案进行彻底侦查。
三十年前的疑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