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鱼泡子

儿童资源网

黑鱼泡子

  “幸亏咱们带了三杆猎枪,否则碰到这个大熊瞎子,怕真不好对付呢!”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县城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只好回到农场渔业队去捕鱼。当年深秋,渔业队领导派我们小队到“黑鱼泡子”去打拉网。

  在东北,叫“黑鱼泡子”的大泡子比比皆是。凡是里面有黑鱼的泡子,几乎都叫“黑鱼泡子”。我们要去的那个黑鱼泡子,距离村庄四五十里,我曾到那里打过鱼。那个泡子是南北走向的不规则泡子,南北长七八里,东西宽三四里,形成一片浩荡的水面。我们十几个人划着渔船早晨离开村庄,直到傍晚时分才抵达黑鱼泡子的下堵口。

  已经是晚秋初冬时节了,靠近岸边的浅水结了一层薄冰,显得特别平静,波澜不惊。而泡子中心的薄冰则被猛烈的西北风刮开了,翻滚着层层波浪,伴随着泡子四周的芦苇不停地上下起伏,透出一种难以言表的荒凉。划船进入大泡子,我们贴近岸边朝前又划了两三里地,直到发现泡子西岸的那道漫岗,才停桨上岸。

  这条漫岗是道由柞树、桦树和杨树等树木组成的杂树林,沿着泡子边向南延伸,和那里的山峰连在一起。这一带除了这座突兀的山峰外,四周全是地势低洼的泥沼地。小队长王永泉决定在这儿安营扎寨,一是岗上地势高,再加上还有树林遮挡,不仅不像沼泽地里那么潮湿,而且还避风。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这儿驻扎,取水捕鱼也很方便。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风尽情鼓荡一泡子秋水,把岸边结的那层薄冰全刮碎了,掀起了层层大浪,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泥滩,发出阵阵“哗哗”声。而我们北面的林子里也响起了阵阵林涛声,好似和泡子里的涛声相互呼应。临来黑鱼泡子捕鱼之前,怕与野兽遭遇,发生不测,渔业队领导还特意让我们带上三支单筒猎枪。

  黑鱼泡子里,除了黑鱼棒子外,还有两三斤重的鲫鱼,三四十斤沉的鲤鱼和百十斤的大怀头鱼。每年的深秋,渔业队都会派个捕鱼小队到这里来打拉网,住个十天半月,把捕捞上来的几万斤鱼先堆在岸边,等到上大冻后再套上几挂马爬犁,把堆积如山的鱼运回村子,销到几百里外的城里卖个好价。

  停船上岸后,都顾不上坐下歇口气,抽上支烟,赶紧在小队长王永泉的带领下,卸船的卸船,打桩的打桩,一直忙到天黑,总算把帐篷支起来了。随后,又砍伐了一些小树,支起床铺,铺些茅草,放好行李,晚上总算有了睡觉的地方,不用住露天地了。看看活干得差不多了,在帐篷外生起堆篝火,围在火堆旁边烤点干粮,再喝几口烧开的泡子水,填饱肚子,一个个回到帐篷里躺下。临睡觉之前,王永泉站在地中间,扯起了大嗓门说:“夜里睡觉都精神点,别管哪人听到动静,赶紧把大家伙都招呼起来!”

  黑鱼泡子(2)

  “头儿,你不该会让俺们都像张飞一样,支楞耳朵,睁眼睡觉吧?”说话的人叫二愣子。

  “咋那么多废话呢!赶紧倒下睡吧,明天还得起早下泡子呢!”王永泉在临睡觉之前这样吩咐大家,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故意制造紧张空气。我们停船上岸时,在岸边的泥滩上发现很多熊脚印,足有一尺来长,一柞多宽,一看就知道是个大家伙。看见泥滩上留下的那些熊脚印,一个个都不吱声了,面面相觑。见众人那惶恐不安的样子,王永泉安抚大家伙说:“幸亏咱们带了三杆猎枪,否则碰到这个大熊瞎子,怕真不好对付呢!”可他的话不但没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反而在一些人的心头罩上了层阴影,那几个年龄大点的渔民躺下后,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支楞着耳朵听着帐篷外面的动静。尽管我那时还年轻,心里也害怕。可是再害怕,也抵御不住袭来的困神,很快睡着了,直到第二天早晨被人叫醒。

  吃过早饭,王永泉领我们十几个渔民先砸碎岸边浅水里的薄冰,随后划船进到泡子里,在东岸将网撒进水里,四只渔船一头两只,拖着网缓缓朝西移动。还没等把网拉到泡子中间,只见支棱出水面的鱼脊鳍似片片张开的小帆,拖着长长的水线,在网里冲来蹿去。还没等把网拽上岸,后面的网兜先露了出来,鱼把网兜撑得鼓鼓的,发出阵阵“噼里啪啦”声。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