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夜宿翠香楼的贵客,自是当朝天子宋徽宗。张择端终于恍然,皇上下旨让他作画,不过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能耐并留名青史:瞧瞧,我赵佶继位短短半年,便把国家治理得四海晏清、百业兴旺,我若不是一代明君,谁还敢称明君?!
天色放亮,熬得两眼通红的张择端一改常态,恭恭敬敬请来了赵邕。赵邕惊讶地发现,在《清明上河图》的首段,棺材变成了装饰着杨柳杂花的轿子,送葬的吹鼓手变成了挑担的家丁。不远处的翠香楼,也被一座高大、排场的酒肆替而代之。
“赵大人,这该是你想看到的吧?在下有个条件,我每画一尺,请你放一个人,外加50两白银。这不过分吧?”张择端说。赵邕乐不可支,回道:“不过分,不过分。张画师如此爽快,本官岂能小气?一尺100两,就这么定了。马留胥,你舌头断了,不会手也断了吧?赶紧回府,给张画师取500两茶钱!”
当天,张择端把这笔钱送给了被驴车撞断双腿、家境贫寒的小男孩。数日后,画到闹市中心,寥寥几笔,驴车撞人的一幕便改头换面:险情突发,一车夫做势跑去抱小孩,另一车夫快速抓住了驴缰。这表明,惨祸没有发生。赵邕大喜过望,又赏了张择端一大笔银子。张择端一路画下去,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一应俱全;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到救出全部被抓的乡亲和金明池主管陈孟熙,整个画卷已画到了5米有余。赵邕所支付的赏银,也全被张择端送给了那些房屋被强拆而流落街头的百姓。
一个月后,当这幅装裱精美、笔法纤细的鸿篇巨制徐徐展现在宋徽宗面前时,宋徽宗视若珍宝,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
“妙,妙!这正是朕想要的太平盛世,王道乐土。员外郎赵邕治理有功,官升两级,赏银万两。孙公公,速宣张画师,朕也要重重赏他!”
然而,张择端走了。他烧掉了多年来呕心沥血画就的上百幅大宋盛景图,从此隐居山野,再不泼墨,以致遗世画作少之又少。转眼20年过去,大金大兵压境,势如破竹,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的赵佶这才从《清明上河图》绘就的盛景中回过味,但,为时已晚。在他和儿子宋钦宗以及赵邕等一干佞臣被金人掳走的那日,在琅邪境内的障日山上,一个老者黯然神伤,长叹:“唉,再美的梦也是梦,是梦总要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