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小时生命的奇迹

儿童资源网

132小时生命的奇迹

  实在不行,就一块去。这就是兄弟间的铮铮誓言。逼近的死神又一次被喝退了,可同时,几乎拼尽全力开凿的第三条求生通道也宣告失败了,死神依旧在身边徘徊。狭窄的空间里,泥土沙沙落下的声音显得异常清楚,一种将被活埋的恐惧紧紧抓住了他们。就在这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兄弟俩各自的矿灯,相继电量耗尽,熄灭了。到了第三天,就连手机的微弱光线也没有了。周围漆黑一片,兄弟俩只能依kao有气无力的说话声明确彼此的存在。

  失去所有的光源,井下伸手不见五指,这对人的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雪上加霜的是,此时井下温度很低,只有三四度,两兄弟本就穿着单薄,加上三天三夜没有任何营养供给、热量补充,这时候他们只能kao紧紧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才能勉强维持人体所需的温度底线。再加上饥渴、缺氧、疲劳不断地折磨,孟宪臣、孟宪有兄弟已经处于人类身心承受能力的极限状态。

  据说,人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几乎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孟宪臣和孟宪有的家,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芦家店村,那里常年干旱,收成不好,再加上兄弟俩分别有个上高中的儿女,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们负担很重。因此,哥俩才冒险来到小煤窑打工。此时,被困井下的第四天,正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每当就要彻底失去求生信念的瞬间,都是对家庭的责任让他们再次燃起重生的希望。

  井下没有一丝光源,他们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感觉和判断,弟弟孟宪有觉得,此时最重要的是选择一条可行、合理的开凿路线,利用仅存的一点力气赶快冲出去,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危难时刻,哥哥孟宪臣提出了一个大胆、冒险的主意:直接往天上打。这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冒险和实属无奈的选择。一来人向上方开凿一个通道要比向前方开凿更加吃力;二来头顶就是一块庞大的塌陷区,挖掘过程中肯定会有石土不断砸落下来,这条路隐藏着更大的危险性。

  但是,孟宪臣觉得,目前他们体力所剩无几,直接向上进行开凿是求生最近的一条路,这样或许还有一丝求生希望。

  此时已是矿难发生后的第5天,井外所有人都认为两兄弟已经没有生还的可能了。远在赤峰的老家已经为兄弟俩办了丧事,兄弟俩的坟头是紧挨着的,坟里埋的是家人依据回忆的尺寸为他们做的新衣裳。兄弟俩一辈子省吃俭用,从没有量身订做过衣服。

  远方亲人的悲苦,困在井下的兄弟俩是看不到的。其实,这个时候,他们也无暇他顾了,两个人的身体机能都已接近冰点,随时有晕倒休克和在睡梦中死亡的可能。他们不敢同时睡,醒的时候也不敢打盹,他们拼了命地思考问题,以保持大脑的相对清醒。生死边缘的危难之际,兄弟俩同时成了对方的精神支柱,相互依存,同生共死。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同生共死的兄弟俩决定为最后的一线生机做殊死一搏。在什么也看不到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凭经验和感觉,开辟了一条与地平面呈75度角的通道。两个人分工,一个在上面开凿,一个在下面将挖下来的煤土向后面的空间倒运。

  挖着挖着,弟弟孟宪有突然感觉到:上面的沙土有一点热。他赶紧急促地捅了几下,可没想到立即有几块大石头落下来,险些砸到自己身上。实在太危险了,于是他稍稍避开了危险处选择了另一个小岔口继续行进。而这个小岔口的沙土却没有热的感觉,这让孟宪有犯难了。

  孟宪有和二哥一商量,管不了这么多了,反正横竖一个死,于是,他们决定再往有石头的那个方向打。

  身体即将崩溃的孟宪有,再一次拼尽全力冒险向有热度的地方捅去。孟宪有用撬棍只捅了三四下,一块土落了下来,紧跟着,强烈的阳光刺痛了孟宪有的双眼。孟宪有一闭眼,随即晕了过去,沿着斜坡滚了下来。

  下面的二哥孟宪臣扔掉工具,跪着、抱着三弟孟宪有高兴地大哭起来:“三弟,我们真的活啦?真的没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