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回乡,听到了少年时代的恩师×××唯一的儿子因事故而亡,之后师母又一气而去的消息,我很是伤感,真担心已是年过花甲的恩师会承受不了这样意外而沉重的打击,想去看看他,可时间紧张未能成行,只好把这份深深的遗憾埋在心里。
今年过年又回了一趟,一日在路上邂逅了约莫已是三年未见的恩师,驻足小谈,见他精神状态不错,神情仍是那样凝重,谈话之中,心态显得安详而自然,显然他已经走出了那段难忘的记忆。虽说他已退休数年,但恩师与我的谈话仍然句句不离本行,显见老人家对教书仍是情有独钟,不禁肃然起敬,又想起25年前在恩师足下为徒的日子来了。
1977年,高考恢复了。那时的基础教育十分滞后,就是课本的编排也不顾及高考如何。那时我上初一,恩师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他老人家不是仅仅给我们讲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补充进了许多语文学习所必须的语法知识。从此,那些“名词、动词、形容词”“主语、谓语和宾语”等等的知识便在我的脑海里扎下了根,使从小便酷爱读书的我,在对语文的感性认识中融入了理性的东西,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现今,当时的同学坐在一起说起恩师来,仍对他所授内容记忆犹新。这为我以后的高考和再后一些的语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恩师爱抽烟,嘴里老是衔着一根二尺左右长的大烟袋。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小毛孩子对这根烟袋常常有几分害怕,因为它有时会成为惩罚我们的“家法”,我们总是担心一不小心出错的话,它会轻轻地落在你的脊背上,让你着实地吓上一大阵子。我们听了广播里的话,对恩师说:“老师,您别抽了,会生病的。”老师眨眨眼,再点点头,摸着我们的小脑袋,若有所思地说:“噢,你们说的很对,应该考虑。”隔了几分钟,他又接着说:“但是,你们实在是不知道抽大烟袋的好处。清朝有个大学士,名叫纪晓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其秘诀就是抽一根大烟袋,你们说老师怎么能不以他为榜样呢?”一席话,使我们哭笑不得,真拿他没办法,不过倒让我们也有几分羡慕那大烟袋了。
恩师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在他的幽默风趣中,流露着睿智和忠诚。记得在一节课上,他检查我们背课文。恩师点名了:“××德”“××德”“××德”……初不在意,明白过来后,教室里顿时一阵大笑——哦,正好叫的都是我们班里名字带“德”字的几位——老师也笑了,然后他又习惯性地点点头,一本正经地而又意味深长地说:“我今天的检查是特意如此,是要让大家懂得‘人生德为先’的道理。孩子们,做人的第一要诀就是要有一个好人格呀!”一席话,让我铭记终生。长大以后,我也成了“他”,登上了三尺讲台,回想起恩师的那番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象恩师那样师德高尚的好老师。
说起老师对我们的管理,我们常有这样的评价:“紧得狠哟!”你可别以为我是写了个错字,那是故意而为的。无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事,恩师对我们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而在这样的原则下还不失他对学生的那份慈爱。升入初二那年的一个严冬,几个调皮的同学头天放学后去河里玩冰,作业没有完成。第二天检查时,他们又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恩师的目光是如此敏锐,“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他表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点着几个调皮鬼的名字,一声断喝:“一个一个站起来,到教室后边去,看我怎样收拾你们!”几名“可怜”的同学暗暗叫苦,我们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只见老师拿来一根一米来长一拃多宽的长木板,让几位调皮鬼依次站好,然后抡开大板。“一、二、三、四……”,大板落在厚厚的棉裤上,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回荡在偌大的教室里。我们的心终于落进了肚子里,暗自发笑:肯定不疼,裤子可厚得很哪。偷偷扭过头去一看,几个已经受过惩罚的同学也在对我们作着鬼脸,偷着乐呢。下课后,几位说:“不但一点儿不疼,而且替我们把棉裤上多年的积土也打光了。哈、哈、哈……”
思绪又回到了现在,恩师对我们的关爱真使我终生难以忘怀。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恩师教给我的那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将会伴随我永远,永远……
作者 赵晋康 2002年2月25日
(第一次下水作文)(字数大体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