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市中小学素质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制作了空气动力车、磁控蝴蝶灯、软陶和磨豆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磨豆腐啦!
在豆腐坊,老师先让我们站在四周,聆听豆腐起源、营养价值、制作过程的介绍,然后分组操作。每组四人,一人推磨,一人加泡好的黄豆,一人加水,还有一人用盆接磨好的豆浆。
刚开始,我不明白黄豆为什么要泡一个晚上才能磨,而不是直接磨。于是我就问老师,老师告诉我说:黄豆只有在水中泡过才没有豆腥味,如果豆浆有豆腥味会很难喝的。哦,原来如此!
我们开始磨了。祝雅祺旋转磨盘,我端豆浆盆,另外两位同学加豆子和水。祝雅祺使劲地转着,我们也不亦乐乎地忙着。一会儿,磨盘中便溢出了雪白的豆浆,我连忙用瓷盆去接。那雪白的豆浆欢快地流淌着,好像在说:“小朋友,真能干,磨出豆浆不简单!”就这样,我们开心地磨呀磨呀......终于将一盘豆子磨完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满盆豆浆端去吊浆。吊浆就是把浆中的豆渣滤掉,吊出的浆煮沸后才能吃。
豆腐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洗完用具后,我们一边品尝着鲜美的豆浆,一边看着老师操作。只见老师在煮好的豆浆里点上卤,他告诉我们那是凝固剂,现在用葡葡糖酸内酯代替传统的盐卤,能缩短凝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当我们喝完豆浆,再看盘里,又白又嫩的豆腐已经制成了。真是太有趣了!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更让我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点评:制作豆腐分“磨”和“点”两大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工序复杂。小作者不但一一解说清楚,而且还耐心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且告诉人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读此文,真收获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