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要”与“不要”
(7)要顺应宝宝的天性
宝宝的成长教育应顺其自然。而爱玩正是宝宝的天性。“玩”不仅是宝宝获取知识经验的良好途径,也是宝宝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想象力、创造性得到激发,并逐渐形成乐观、热情的品格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认识不到“玩”对宝宝成长的意义,武断地认为“玩”就是不务正业,似乎只有整天识字、背书、读外语、做算术才是“正经事儿”。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更是费尽心机地给宝宝“开小灶”,宝宝们被驱赶着像一群小羊不停地“吃草”。事实上,又有多少宝宝能接纳、能消化?所以,父母对宝宝的成长应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
(8)要重视对宝宝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复杂的心理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如情感、意志、行为等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促进及认识过程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强化作用。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以上诸因素结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宝宝潜力的发展。超常宝宝智能和特殊能力的发展,除了他们可能具有的较好的素质条件外,主要是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个性特点:好学好问、富于自信、意志坚强,干一件事总能排除多种困扰,坚持到底。这些都是非智力困素作用的结果。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培养宝宝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个性品质可以使人终生受益,所以要把宝宝表现出来的某些优良品质作为契机来努力进行培养,以促进宝宝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父母要把握住宝宝心理发展的“最佳期”这一良好契机,不失时机地抢在春天里播种。
(9)要丰富宝宝的体验
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丰富宝宝的体验。宝宝的学习是建立在游戏与体验的过程中的。早教不是为了把一个宝宝教育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宝宝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在丰富宝宝体验的时候要注意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例如,在早教机构上完早教课回家后,要重复课上的内容,让宝宝重复了解,且每次的行为或标准要保持一致,并且早教的内容要针对宝宝的年龄为宜。
(10)要尽量让宝宝的感官多吸收,鼓励宝宝表达
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触更能让宝宝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例如,看一本旅游的书和实际去旅游,当然是后者来得生动有趣得多。同时,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能责备他。举个例子:当你叫宝宝拿皮球时,他拿来了篮球,此时,你不能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篮球过来,现在去拿皮球过来”。当他又拿了篮球时,你还是应该鼓励他,“宝宝拿了两次篮球过来,真厉害”。
(11)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尊重宝宝的个性
在面临选择时,不要擅自帮宝宝做决定,要让他自己选择,只要是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和认同宝宝的决定。不要命令宝宝,而是给他选择。
2.须注意早教的“不要”
宝宝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宝宝需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父母的共识。可是,也有许多父母认为,在宝宝还小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让他“自由地”成长,不要给予太多人为的引导和约束,否则不仅会“破坏”原本经松、愉快的童年,还会对宝宝的健康和能力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在婴幼儿阶段,宝宝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教育开始得越早,越有利于潜在能力的发挥。如果父母可以注意早教的“不要”,对宝宝一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