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我教育孩子的经历
我生在五十年代末﹐父母没什么文化﹐但对我们管教很严﹕家里有长辈来作客﹐要热情打招呼﹐倒水给客人﹐然后才能出去玩。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很穷﹐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做好吃的﹐孩子是不能上桌的﹐甚至在家里看都不可以。只有客人走了以后﹐才能回家﹐能拣点残汤剩饭﹐就已经高兴得不得了。如果没有剩余﹐也不敢有半句怨言。所有吃的用的都是父母来决定﹐孩子不可以随意要求。
然而﹐现代孩子的物质条件极其丰富﹐很多孩子恨不得从吃中逃避出来﹕父母长辈追赶著餵饭﹐好言哄著吃饭。他们每天不但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玩具也堆积成山﹐不象我们小的时候﹐吃一颗糖豆嘴都能甜上几天﹐玩张自己折的纸牌都美得要命。即使如此﹐有的父母还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满足得不够﹐领孩子上街时﹐无论孩子要什么﹐统统都给买﹐哪怕有些是无理要求。这些父母以为给孩子提供极大的物质满足就是爱孩子﹐岂不知是害了他们﹐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所要的东西是否好﹐是否对他身心有益。另外﹐一味地顺从孩子﹐ 也使孩子养成尊己为大的个性。
我毕业工作的第一个单位﹐有一个同事大我几岁﹐她有一个儿子大约是“讨狗嫌” 的年龄。有一天我陪她到商店买东西﹐她把儿子也带上了。到了卖傢具的地方﹐儿子看好了一辆自行车﹐非要妈妈买给他。那时是八十年代初﹐每人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元。 他妈妈一看价钱便说﹕“妈妈的一个月工资都不够﹐太贵了﹐不能买﹗”儿子一听就大哭起来﹐而且躺到了地上边打滚边哭﹐怎么哄劝也不肯起来。他妈妈没有办法﹐硬是将儿子抱起来﹐在儿子的撕打哭闹下离开了百货大楼。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在想﹐那个妈妈真有耐心啊﹐孩子这样无理都不肯揍他一下。从那个妈妈无奈的表情看得出﹐她的确买不起﹐否则她一定会满足孩子的要求的。
我儿子在全托时﹐每週回家一次。周末我同一个同事一起去接孩子。我俩接到孩子后﹐通常会站在托儿所对面的一个小商店门前等班车。同事的儿子只要从託儿所一走到那个小卖点的门口﹐一定要他妈妈给他买小零食。有一次﹐那个同事担心错过班车时间﹐就拒绝了儿子的要求。结果儿子就毫不客气地扬起脚来狠狠地踢妈妈﹐边踢边说﹕“不买不行。”妈妈见安抚不住﹐只好应允了他才肯罢休。
很多国内来的同胞﹐误解美国的“自由” ﹐并套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给予限制﹐认为“放纵”可以挖掘孩子的潜力。有一个朋友的太太和儿子刚从国内移民来美﹐儿子六岁。我们邀请他们全家周末来我家吃饭。準备开饭时﹐我拿了几罐啤酒放到桌子上﹐显然是给大人们喝的﹔同时我给他们儿子準备了饮料。可是那个孩子却非要喝啤酒不可。我对他说小孩子不可以喝酒﹐喝饮料就可以了。那个孩子马上不高兴起来﹐他母亲见此情形﹐立刻拿过一罐啤酒﹐用商量的口气说﹕“就喝一罐﹐好不好﹖”儿子点头同意﹐母亲似乎很高兴。我看了很吃惊﹐ 心里很为这对父母担懮。吃饭过程中﹐我和丈夫故意讲到美国驾驶对喝酒的严厉规定﹐说如果喝酒开车撞死人会被定为杀人罪﹐其用心是提醒孩子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养成喝酒的坏习惯﹐更不该纵容孩子。然而﹐孩子的父母却不以为然﹐说他们儿子有酒量﹐没问题。
可想而知﹐一个在如此娇惯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是个什么样子。这种实例在我们的週围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然而﹐当父母发现被自己娇生惯养的孩子长大﹐ 开始无法管教了的时候﹐常常嘆息流泪﹐甚至埋怨上帝不公平﹐让他们生出这样的糟糕的孩子﹐而很少反省自己做父母的过失。
前些日子﹐一个同学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孩子的事﹐令人痛心。那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孩子长大后﹐父母搬到所谓的“好学区” ﹐以为将孩子送到好学区﹐孩子就能按照他们的愿望成才。未曾想到﹐被宠坏了的孩子长大后﹐当父母再不能满足他的所有要求时﹐他便大骂出口﹐大打出手﹐还将父母诬告到警察局﹐让父母差一点坐牢。父母无奈﹐想找律师﹐希望与孩子脱离关系。这实在是很愚蠢也很荒谬。一张纸就能除去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抹去他们对孩子应付的责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