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经]我教育孩子的经历

儿童资源网

[育儿心经]我教育孩子的经历


  小时候常母亲讲的“惯子杀子”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独生子﹐被母亲宠爱过甚﹐百求百应﹐都长到事十几岁了﹐还啃母亲的奶头。只要他想要啃母亲奶头﹐母亲二话不说﹐ 就乖乖地摝起衣服﹐让他啃。渐渐﹐这个儿子后来就养成 “顺我者昌﹐逆我著亡” 的专横跋扈性格﹐只要别人不顺其意﹐就拳打脚踢﹐甚至对母亲也是如此。有一天他因为杀人被判了死刑。临执行的前一刻﹐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他很想单独同母亲再见最后一面。当他面对泪流满面的母亲时﹐他说﹕“妈妈﹐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不能让我最后再啃一次你的奶头﹖”母亲连连答应﹕“孩子﹐当然可以。”说著就掀起上衣让儿子啃。儿子将嘴凑过去﹐不是含在嘴里﹐而是一口将母亲的奶头咬掉﹐吐到地上﹐狠狠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有今天都是你害的。如果在我不懂事的时候﹐你好好管教我﹐我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这样对待你﹐是我在临死前对你的报答。” 母亲伤心欲绝地昏死过去。
  故事的真实性虽未曾考究﹐但是“惯子杀子” 的事实不容置疑。
  2. 知识投资型的
  也许我所在的那个年代﹐很多父母文化层次不高﹐再加上日子过得很苦﹐父母没有能力也无精力关心孩子的学习成勣。那时候的孩子可以称得上“无懮无虑” ﹐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力﹐每天只要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完成﹐不在外面惹事﹐ 就是好孩子﹐父母就很满意了﹐更不会花额外的钱去参加什么补习班。
  然而﹐现代的父母不同﹐多少都有些文化﹐至少也是高中以上知识水平﹐再加上竞争社会﹐所以﹐培养高IQ孩子已经形成一种风气。甚至很多怀孕的母亲从胎教就开始﹐听各种音乐﹐希望孩子生出来有音乐天赋。孩子出生后﹐父母便开始计划孩子的学习和其他各项活动﹕数学﹑语文﹑外语﹑美术﹑钢琴(或者小提琴)﹑游泳﹐舞蹈等等。父母不惜花任何代价希望将孩子培养成“天才” ﹑“全才”﹐出类拔萃﹐成为皎姣者。其实很少有孩子喜欢普天盖地的课程安排﹐都是迫于父母的强制压力。这样的父母大都是希望孩子将自己做不到或者没有机会达到的理想希望通过孩子实现﹐ 让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其实﹐每个孩子的潜质和智力不一样﹐有些孩子天生就有艺术才能﹐而有些孩子根本就没有。就如我儿子﹐从小让他和哥哥一起划画﹐哥哥划什么象什么﹐而且速速几笔构成﹐他并非参加过什么美术课训练﹔可我儿子无论怎样教他﹐他都没有办法划得逼真﹐他的立体感以及透视感很差。此外﹐要承认孩子的智力确实有差别。同样一道算术题﹐有的孩子不用老师解说很快就会算出来﹐而有的孩子怎么讲也不明白。可是﹐作为“望子成龙” 的父母却不愿意接受这些事实﹐拼命地让孩子学一些超出他们能力的一些东西﹐常常导致孩子对父母要求做的事情很厌恶﹐完全辜负了父母所期望的。前些日子洛杉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为了抗拒母亲每天逼他练钢琴以及学一些他根本不想学的东西﹐离家出走。 后被警察发现﹐将孩子送给儿童保护协会﹐并把父母告到法庭。孩子是否再能回到父母身边﹐要看法院的最后裁决。
  其实﹐这样的父母并不智慧﹐甚至有些蠢。因为这样极容易将孩子真正的天赋埋没掉。就拿我儿子来说﹐国内刚开始兴起买钢琴﹐有些父母攒钱借钱买钢琴﹐花钱让孩子学钢琴。看别人都如此为孩子未来著想﹐我也有些坐不住。我问儿子﹐想不想学钢琴﹖儿子回答说﹐他不喜欢钢琴。儿子不想学﹐我买了钢琴岂不是成了一个摆设﹖那时很多家庭还没有富裕到花几千块钱买架钢琴作装饰。儿子不学﹐我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我发现他喜欢看书﹐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爱好﹐不必非要孩子学一些他不喜欢也没有天赋的东西。如果那时我非要逼他学钢琴﹐他也不会读很多的书﹐以至于虽然他十一岁来美国﹐但他的中文一直很好﹐甚至仍可以读一些半文言文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