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教让孩子从“普通走向成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一些小事情的处理告诉张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张明山夫妇记得,那还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如果张驰得了感冒之类的小病,爸爸妈妈带他去医院,但从挂号,到分诊台询问,找医生看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去药房划价,到交费、取药,父母全让他自己去独立做,爸爸妈妈只是在后面跟着。
张驰高中时的班长李申回忆说,张驰总是善于将自己最优秀的方面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同学们更信服他,也提高了他对自己的信心,这使他在面临困难时可以冷静地分析,从容作出决定。
“我们是作为一个人在全方位地培养他,而不是仅仅把他当作一个小孩子在指挥他。”母亲杜鹃英解释说,“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尊重他;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他这种年龄的孩子应该会做的。这提高了张驰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后来,张驰在到了爱塞克斯大学之后碰上的那个变故,他处理得很好。”
由于张驰在签证时被耽误了两个月的时间,到爱塞克斯大学入学报到时,校方提出他必须像其他同学那样,先读一年的语言预科,以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但张驰坚持要上本科,最后学校决定进行一次临时考试来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请求。
结果,这个中国孩子让英国教授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原本设计为两个小时的试卷,刚下飞机还未倒过时差的张驰只用了20分钟就答完了,并获得了满分100分。就这样通过他自己的争取,获得了直接读本科的机会。而这些都是在张驰初到异国,对一切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做到的。
“如果是别的孩子也许就没了主意,给家里人打个长途电话问怎么办。家里不了解情况,也许就同意孩子先读预科了。”张明山也认为这与他们从小对张驰的有意识培养是不可分的。
“看孩子做一件事是否努力了”
尽管张驰获得了校方的同意直接读本科,但同时也接到了学校的一封信,“如果在明年1月的考试中表现不能使校方满意的话,仍会被转到预科学习。”
接下来3周的学习和生活恐怕是张驰终生难忘的。早上7点不到起床,赶到学校泡图书馆和实验室。午饭为了省事,就对付点巧克力和可乐。晚上12点左右回到宿舍,接着学。每天必须保证4个小时的睡眠。
那些日子,张驰坐在电脑前编程序,经常是用来叫早的闹钟响了,他才发现,已经天亮了。这样的生活几乎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期末大考。
大考中,张驰考了个年级第二名。校方的第二封信也到了他手中,而且这次还有校长的亲笔签名:“我对于你在今后能取得学业上更大的成就没有一点怀疑。”终于,在第一学年末,张驰夺得了学校的总成绩第一名,校长亲笔签名的第三封信又出现在他面前:“祝贺你在第一学年的出众表现,并颁予你荣誉称号,如果你能在明年和未来的学习中得到类似的成绩,你将有望得到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有人总是爱问张驰:“你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的?”张驰也总是很认真地回答说:“能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学进去,这是能学好的最重要因素。”而张驰的这种素养也正是来自父母自幼的引导。张明山说:“我们一直不怎么为他的分数着急,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做一件事情,是否努力了。”这种努力,最终为他赢得了成功。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最重要的”
令当今许多家长深感困惑的是:“我的孩子很聪明,可是我们说什么他不听什么,成绩也总是上不去,该怎么办?”“我们家的孩子不听话,经常跟家长拧着干、顶着干怎么办?”(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还在家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