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2)

儿童资源网

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2)


  实际中,我见过许多人,没有钱的时候还不错,一旦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来了。当然,说这些,不是不让你挣钱,只是说有的人就是挣那点钱的本事,如果没有本事驾驭钱,反而成了钱的奴隶,被钱给压迫死了!钱是很厉害的,多少人因为钱走上不归之路。金钱是那么难以把握,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乎?就好比一个人的本事就是骑自行车,而你给他一辆摩托车,他却只能还当自行车骑,很快就要出事故了!有许多曾经挣过大钱的人,注意,我说的是“曾经”,为什么变成了“曾经”?因为玩不动太多的钱!太多的钱是一把双刃剑,让有的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让有的人迷失了自我。
  当一个人眼中只有钱的时候,那他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卢梭说的好:“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会挣钱但不会因为钱而失去自我才是真本事。
  只有土财主才喜欢晚上在被窝里数钱,而真正的富翁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思想值多少钱。当然所有的事情不是只用钱来衡量的。喜欢钱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看待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晚一点对钱有感觉,关键是不要总把钱和别的事情简单地联系起来。钱自然可以换来许多的喜爱,但如何得到钱却要付出思考和行动。
  有道是:“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正所谓:“贪者亦贫,知足亦富。”(引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讲的就是:对于贪得无厌的人,分给他金银他却恨没有得到珍贵的珠玉,封他为公爵他恨封不到具有实权的诸侯,明明是有权有钱之人却甘心成为乞丐一样;对知足常乐的人,藜草做的羹汤比膏粱做的菜肴还感觉鲜美,穿着布衣比狐貉皮还暖和,虽然身为平民却比王公贵族都还快乐)同一件事物,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做法,感觉和体会也不同,结果也不同。
  泰戈尔有句话说的非常好: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不能在蓝天上翱翔了。许多人知道“欲速则不达”,但很少注意紧跟这句后面的话: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其实对待学习的态度和钱是一样的,对钱的认识和态度少点功利和崇拜的结果是越挣越多也越有意义。钱只是完成你生活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生活的目标。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功课而做功课的,虽然成绩暂时可能不错,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认识的偏差,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不如意,后劲不足而导致最后的遗憾。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本来很安静平和的街区,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帮很调皮的小孩子,总爱用脚踢垃圾桶,大家都很头痛,可又没有好办法撵这些孩子。于是有个老头对这些孩子们说,只要每天不断地踢垃圾桶,他可以给一块钱。孩子们欣然应允,老头便很守信用地付钱给小孩,但很快事情出了点变化,老头和孩子们商量说:我的钱不多了,能不能从每天一块钱降低到五角钱。孩子们对此深感愤怒,对老头叫道:“什么?凭五角钱就要我们给你费劲吗?哼!”然后,小孩子们就四散而去了。实际上,我相信,即便是不调价格,孩子们也会很快离开的。只要把由兴趣驱使的行为调整为由物质驱使的行为,谁也都很快会厌倦的。不知道您从这个小故事里领会到了什么?
  我们前面讲了关于钱的问题,其实所有的物质奖励,包括钱、玩具、游戏时间等都可视作物质奖励,这些都应该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做,而不应该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能把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前提,更不能把学习当成调整与孩子关系的根本!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