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六岁前,我曾经错过了,」柳秀娟有个人广告设计工作室,热爱自己的专业,没有选择成為全职的母亲,但他后悔在孩子幼稚园阶段,没有和学校及老师保持密切联繫。孩子上小学后,她开始每天一定陪伴孩子,「从四点到七、八点的时间,一定给孩子,连手机也关掉。」她也体会到付出的收穫,才三个月就看到孩子的转变。
生命篇:共建生命价值
坚持「父母要拿回孩子教养自主权,要参与孩子生命建造的内涵」,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协会秘书长黄夏成和妻子熊惠媛,都是永和秀朗国小品格教育的义工,同时也是全球一千万名在家教育父母的一员。
十几年从事各大企业教育训练,他发现,台湾企业都遇到沟通问题,企业主管不懂得尊重员工和同事,很多企业主管对新人的共同观察是,「心智不健全的準上班族。」
因為教育都是教做事的知识,而不是教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黄夏成这一对基督徒父母在孩子四岁时,开始尝试在家教育,首先就是教孩子「将我生命中的信仰和价值,在生活的待人处世中运用出来」,「教给孩子可以陪伴他二十年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规划、创意、协调等能力。
黄夏成认為,灵性、品格、智能、体能都兼顾,才是全能教育,但是,现在教育没有重视这些东西。因此,他的孩子一週和其他八位在家学习的孩子合组一个学习小组,让孩子有共同学习的同伴,星期日上主日学。如果要出去工作,就把孩子带去一起学习。
黄夏成夫妇教孩子从圣经开始认字,和孩子一起画画、做运动。专注、勇敢、公正、同情……,他们每个月教孩子一种品格,「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需要学习的对象是自己。」因此,每天和孩子上课前,都先提醒和注意自己,看自己今天要学什麼,而不是要教孩子什麼。
黄夏成夫妇在家教育孩子,也帮助其他想从事在家教育的父母。「一年都会接到一、两百通父母的电话,都是边说边哭,孩子的生命如何受到伤害,」黄夏成呼吁,父母要修正「学习」的价值观,因為学习是建造生命的一个过程,要在孩子的多元智能上,享受学习;重视孩子生命的独特性,了解孩子的生命优势,帮助孩子提早找到生命的方向。
生态篇:一起做大自然义工
三年前,荒野保护协会招收国小三?五年级的小朋友,成立在自然中学习的亲子成长团体--炫蜂团。成立之初,原本只要招四十个团员,但却有一百四十名家长报名,最后只有愿意共同投入、付出和成长的父母才能参加。
炫蜂团第一年由荒野的义工协助,第二年就由社团的义工父母担任孩子的生命引导员,负责所有自然课程设计、解说、规划和训练。
「原先我只是单纯两个孩子的上班族,但现在,我的生命更加宽广,更加深厚,」被孩子称做「鲸鱼妈妈」的张京育,担任第二团团长两年,看到自己和孩子的改变。
在福山村的自然体验营中,孩子和父母分别有自己的学习课程,而走在大自然中互相扶持时,每一个妈妈手中牵的都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是易子而教,在一个社群当中,一起协助、教养孩子,」「疯婆子妈妈」欧淑惠说。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要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社会的善意,让孩子看到这麼多人不拿钱,只当义工,為了理想在带领他们,」几位大力投入炫蜂团的荒野保护协会伙伴就是在童军团长大,包括李伟文在内,「我要让这些孩子有做公益的习惯,孩子要看到、感受到,才可能会做,所以是為了二、三十年后,孩子可以去做义工而準备。」
父母和学校牵起合作的手
此外,孩子的品格教养不能只靠在家教育,许多父母也开始进入孩子的学习环境,希望能够成為学校和老师的帮手。
在台湾推动品格教育六年多以来,培基文教基金会总干事陈宝国表示,已培训了上万名义工讲师,不管他们是义工爸爸、义工妈妈或是学校老师,都开始走入台湾各个角落,一个班、两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慢慢地推动品格教育。台北、台中、南投、彰化、高雄……,「仅桃园市,就有一千多位义工,」陈宝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