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资源网

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2.)每个人都该被平等看待
  如果你能每天回家时内心都很平静、欢喜,都知道我今天没有白过,懂得感恩,也懂得发展智慧跟爱,我相信这样的宗教、这样的心灵生活,是在未来的世纪裡所必须开拓的宗教。其实它不是新的,只是我们把过去宗教信仰的错误面纱拿开,让我们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成长;心灵上的解脱,然后看到了光彩的人生,满足这一辈子我们到这裡生活的喜乐跟多样性。这样的人生是宽广的,这样的人生是不拘泥於自己将来要赚多少钱,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我觉得教育的真正宗旨,是无论一个人的职业是什麼,无论学歷、地位,都应该被平等的看待,都有一份自己的荣耀跟尊严,而每一个人都知道来这世上只是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最后都要到那美丽的未来精神世界裡头。
  如果我们能带领孩子看到永恆的、精神生活的这一面,就不会责备他為什麼考出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没有面子了,我们就不会產生这样的错误,不会做出这种违背教育正则的事。生命真正最好的饗宴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我们有快乐有幸福,不会在差别之中產生屈辱和不满,心灵就能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叫精神生活,是心灵生活的一部分。
  ----------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
  在一九七五年,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的一位教授默顿(Morton)写了一本书「社体理论与架构」。在这本书裡,默顿博士提出了一个理念:「一件事情的发生,若由於错误的定义,则可促成一个错误的行為便成事实」。换句话说,当一个期待设定了(甚至不是一个正确的期待),我们会倾向案这个期待去做事,如许多人会认為神会罚人,所以信奉上帝,对十诫实践力也越努力。
  事实上,默顿著个理念早在希腊神话中便出现了。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雕刻家,名叫「比马龙」(Pymalion),他是塞浦路斯的王子,他施展一切才华,雕刻一座最完美的女人像,并取名為盖拉提(Galatea),雕成像后,他竟爱上盖拉提。於是他祈求维纳斯女神,把盖拉提变成人身。他们结婚以后,过著快乐日子:这个故事便是「比马龙」名称的由来。
  后来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写了一齣戏,就叫「比马龙」。在戏中,伊金 (Henry Higgin)把卖花女伊利沙杜利德(Eliza Doolittle)训练成一个伯爵夫人。在这齣戏的结尾裡说:卖花女和伯爵夫人不同的地方,不是他怎麼表现表现他自己,而是他受人的对待。伊金对待卖花女永远是以卖花女看待,而卖花女所表现的仍是卖花女的行。反之,把杜利德看成名门闺秀,他的举止便像一个名门闺秀。
  上面的故事阐释「比马龙」的效应,就是「人重视我,我自重」、「人爱我、我爱自爱」。郭為藩先生曾把「比马龙」做个很贴切的比喻:若把孩子比喻成马,他们就是马,若把孩子比成龙,他们就是龙。
  因而,若父母教导小孩在学习效率有所表现,则对孩子们的期待是必须提高,江哥哥比喻成「诸葛亮」,弟弟便不可比喻成「刘阿斗」,否则套句俗语话「骂都骂呆了」。应存著「既生瑜,又生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另外父母应事实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或「坏」的标籤,以免不适当的比喻,而造成负面的「比马龙」效应,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一、 简化讯息,适当鼓励
  要建立孩子自信心,千万不能揠苗助长,让孩子在短时间学习太多东西,或一次学习太久,换句话说,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下列几个原则可以参考:
  1. 对目前的情况,要诚恳的去接受。(孩子不是人上仁,不必样样比别人强,只要是the only one,不必是the numbe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