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3)
3?预习应该有所选择
预习是重要的、非常有意义的,但不是必要的!预习是为听课服务的。预习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比预习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作业以外的时间里把以前的薄弱和空白点及时弥补上来。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盲从。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成功的预习会使听课质量更高,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预习产生反感,在当你具备预习条件的时候,对预习可能就没有兴趣了。
◆ 本节要点
1?预习是听课的准备,但并不意味着不预习就无法听课。
2?注意力是听课的关键。
3?听课时主动获取疑问的结果和答案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4?对不同科目采取不同预习方式。
5?学习状况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应该保证预习,而差些的学生应先查漏补缺。
6?对错误原因及种类的分析是被动发现问题的过程,而预习则是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
7?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
◆ 家长作业
1?分析孩子听课的不足之处。
2?与孩子沟通对预习的认识。
3?尝试在周日对第二天的功课做预习并看孩子的反应。
学会复习,也就学会 学习了
很多人成绩不佳就是因为不会看书,不会记忆,更不会复习!
凯洛夫有句话很有意思:他不往后面看,只是往前赶,赶回家的仅是一辆空马车,反而夸他走了很长的路程。
为什么找不到“东西”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当你需要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你虽然能够肯定它就在周围,一定没有丢失,但就是找不着:要修开关,找不着螺丝刀;要出门,找不着眼镜了;要去报到,找不到报名需要的相片了;穿鞋的时候,怎么只有一只袜子?准备出门却发现钥匙找不到了,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可惜由于时间的耽误,又不知道把什么事情给搞砸了!虽然你知道最终会找到那个不起眼的东西,但你不会忘记这个过程给你带来的烦恼和不便,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总之,事情很小,但总是那么烦人。
而且这种现象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1?那就是找不着东西的人会经常找不到东西。2?找不到东西的人的生活环境往往很乱。
对于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把你住的地方经常收拾收拾就好了,把东西分开归类,衣服和衣服在一起,书和书在一起等,这样的话,用起来就很方便了。
说到学习了,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常说:生活品质不好,学习品质就不会好;学习品质不好,学习成绩怎么可能理想呢?(请参阅第二章第4节)
为什么一到考试就不行
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平时功课掌握的还不错,小测验的成绩也很好,可就是到了大的考试就不行!一考就砸。”
还有的学生反映,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做不出来,有个概念、定理或公式怎么也想不起来,而一下了考场,就想起来了,真是令人非常懊恼。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固然可能存在考试技巧和心理素质较差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复习做得不好而造成的(这种情况的学生非常普遍,请您回想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
让我们对自己提个简单的问题。请想一想,在考试中,什么问题基本上从来都不会出错?
考卷上的名字
为什么呢?很简单,自己的名字天天听,天天看,天天写,早已是烂熟于心了,闭着眼睛都不会写错啊!换句话说,想写错名字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
比如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巴尔扎克是一名作家,但如果考题是关于巴尔扎克的国籍,那么在答案里就会写出英国、法国、美国,除了中国,只要是知道的国家名都可能被写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说明学生学习过他的文章,而且也听过老师关于作者个人情况的讲解。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掌握的不够全面,没有形成深刻的记忆,所以到考试的时候对一些细节就不能确定了。或者一道数学题目出现了,而且知道平时做过,也曾经做对了,可在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