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当了班长的儿子更加自信了,不但认真地完成班长所负责的任务,还想在任何事情上都起带头作用。看着自己一直没有进步的成绩,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在学习上也能引领班里的同学。
现在大鹏的成绩虽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是与他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妈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以此来改变他的一些不良个性习惯。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说我进步了”,而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离好孩子的标准还差远了”;或当孩子兴冲冲地说“我考了A级”,而家长说“某某考了几个A”等。这样的回答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对做好孩子和考A级没了兴趣,缺乏信心。父母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多考几个A”,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果。
方法五: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任何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被尊重,如果连妈妈都不尊重孩子,孩子是不会自信的。
妈妈从超市里买回很多鸡蛋,回到家后,妈妈找来一个盒子,想把食品袋里的鸡蛋拿出来放到盒子里。小纹来到厨房,她也很想帮妈妈把鸡蛋放到盒子里去。
“宝贝,别动,你会把鸡蛋打碎的,一会妈妈自己来就行了。”妈妈大声对小纹喊道。
“妈妈,我都上一年级了,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就让我来帮忙吧!”小纹的语气有点坚定。
妈妈边收拾,边大声叫道:“你还小,去做作业吧!”
看着妈妈严厉的眼神,小纹只得委屈地走出厨房。
如此简单的事情妈妈都认为小纹做不好,可想而知,小纹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大大的打击,从而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妈妈换一种态度对待小纹,看到孩子热心地想为自己帮忙,妈妈很真诚地鼓励孩子:“宝贝,你真棒,这么小就知道为妈妈分担家务,你来做吧。不过鸡蛋很容易碎,你要轻拿轻放呀!”这时,小纹不但会因为妈妈的鼓励而高兴半天,还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三部分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做事有计划(1)
做事有计划(1)
现象一:苗苗回到家后,马上把电视机打开,但是,动画片的片尾曲响起来了,动画片结束了。本来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做作业,苗苗心里已经很难过了,这次,连她最喜欢的《美少女战士》大结局也错过了,苗苗伤心地哭了起来,并向妈妈抱怨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是每天的事情太多了,要写作业、看电视、复习功课,还要帮妈妈做家务、锻炼身体……我觉得时间太不够用了……”
现象二:一位三年级的老师这样描述他的学生:我班的江馨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不是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就是忘了带课本,还有一次考试时,他竟然忘了带文具盒;我和他的家长曾多次提醒过他,做事之前提前计划好就会不丢三落四了,但这个孩子的坏毛病一直也没有改掉。
专家分析
生活中,相信每一位家长对这样的场面都不会陌生:
早晨一起床,孩子就把房间翻得一团糟,你问他在干什么,他很着急地告诉你:“我的袜子呢?妈妈,快帮我找找,马上要迟到了。”
还不到月末,孩子常常会低着头对你说:“妈妈,我的零花钱花光了。”你很生气地问他:“那么多钱,你是怎么花的?”孩子很委屈地告诉你:“我也不知道,花着花着钱就光了。”
每当期末考试临近时,孩子的生活就会乱成一团麻,每天早晨很早起来背书,每天晚上复习功课到凌晨。你劝孩子要注意身体,他会委屈地告诉你:“我还没有复习完呢,我要是早点复习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