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儿童资源网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这些情况往往会令家长们很头痛。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有计划,即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亮亮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常常被同学们看不起,又因为亮亮很调皮,老师也不喜欢他。每天在学校里上课,他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他想到了辍学。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帮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帮他做了学习计划,并对他说:“妈妈不要求你一开始就能拿第一名,按着学习计划做,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可以。”
  在妈妈和学习计划的引领下,亮亮渐渐地喜欢上了学习……
  由亮亮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给妈妈的建议
  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个人性格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如果此时妈妈不注意引导,孩子们往往会养成不良的个性,从而给一生带来麻烦。
  当然,做事条理分明的好个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因此妈妈不能心急,要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个性。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做起事来总会拖拖拉拉、做做停停,根本不会有什么计划性可言。因此,妈妈要想孩子做事有计划,首先需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玲玲的时间观念很差,每天晚上很晚才会写完作业。但是,作业写完后她还要和她的芭芘娃娃玩会,翻一翻她的漫画书,直到妈妈发脾气了才肯睡觉。有一天,妈妈生气没有管她,她竟然玩到了十二点多。结果,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玲玲上课打瞌睡被老师发现,挨了批评。
  回到家后,玲玲哭着向妈妈讲述了自己的委屈。妈妈趁机对她进行教育,告诉她要有时间观念,并为她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此以后,玲玲按着作息表生活,时间观念强多了。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应该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养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做事有计划的前提。
  方法二:督促孩子,做事之前做计划
  班级要去集体郊游了,小珑的妈妈来送她。临行前,妈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递给小珑:“这个还拿吗?”
  “妈妈,你就放心吧,我已经记在心底了。”说着小珑便跑上车去。
  孩子们走后,小珑好朋友的妈妈走过来问小珑妈妈:“刚才给孩子什么‘重要文件’呀?”
  >家庭教育>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三部分智慧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的十二大个性做事有计划(2)
  做事有计划(2)
  “小珑的郊游计划书。”小珑妈妈自豪地说。
  “孩子这么小就会做计划书?”
  看着另一位孩子的妈妈如此惊讶,小珑妈妈讲起了自己的教育经。
  原来,小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做事总是毛毛草草、丢三落四的。后来,小珑妈妈在报刊上看到一则德国爸爸培养孩子的故事,很受启发。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德国孩子对他的爸爸说:“爸爸,我周末想去游乐场。”他的爸爸通常不会直接说行或不行,而是会问孩子:“你计划好了吗?你想跟谁一起去?去什么地方?怎么去?”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有计划好。”爸爸就会说:“没想好的事就不要说,如果你要去,就要计划好。”
  小珑妈妈从此开始注重培养小珑的计划性。如当她告诉小珑提前把周末要做的事情做一个计划时,小珑会在她的小本子上记下,周六:给花浇水,给外婆打电话,练习写字……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小珑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做出详细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