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
牛顿发观了物质世界的万有引力,它是宇宙大自然内在的科学规律;而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王国的万有引力,它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
师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潜移默化;似阳光之播撤,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刚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的班;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
雨越下越大,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一个男孩冲了过来,把他的伞撑在我的头顶,为我营造了一方晴空。原来是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我教他们班生物才几天,就听其他任课老师说,他成绩一塌糊涂,常考个位数。我也发现,他自卑、怯懦,似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记得第一次请他给同学们演示实验,他手足无措、满面通红,极不情愿地走上讲台。只听同学们在窃窃私语:“太阳从西天出来了,喊他演示?”“真是丢人现眼,不干砸了才怪。”他无助地望着我,目光中充满痛苦与羞怯。我投给他鼓励的目光,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做了充分准备,只是当着同学们的面默写你很紧张,别怕,哪怕演示对一步也是你的进步。”
结果,实验中他只操作对了一步,但我带头给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了解到,自从进了初中,老师从没喊他答过问题,更没让他上过黑板,更不要说让他操作仪器了。老师瞧不起他,同学讽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个班级被大家遗忘的人。现在,忽然得到大家的掌声,或许,他内心的孤寂和沉闷会在顷刻间消融吧。
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别封闭自己,打开心窗吧,快乐正注视着你。少一些烦恼,多一分努力,给生活灿烂的微笑,你会发现你心灵的天空原来正艳阳高照。”
这以后,他变了,见到我会大着胆子跟我说几句话。渐渐地,他告诉我,父母离异,都不管他,他十分孤独。加上同学嘲笑,老师厌弃,使他几乎要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不过,老师,你放心,我不再会犯傻,你理解我,有什么心事,可以跟你讲。告诉你,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生物课……”
伞下,他滔滔不绝,一脸的真诚,与先前蜷缩在教室一角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想到我小小的关注与鼓励,扫却了他心头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他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合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然后扩而广之.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又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做出善举。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人格的魅力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