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
细节之26蹲下身来和孩子交谈
一个6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邻居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意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可见,父母与孩子谈话时如果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心里话就不愿意跟父母讲;而父母如果能蹲下来,跟孩子平起平坐,就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了。
很多家长之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效果不好,就是因为家长与孩子交谈时,往往以长者自居,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大多数父母总喜欢把孩子当作小“豆包”,没有在情感上给他们公平的待遇。殊不知,孩子早已有了自己的思维与尊严,他们渴望与大人平起平坐,渴望大人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来看待。有的家长不管自己的话有理无理,都要求孩子惟命是从;有的家长在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时,往往觉得孩子幼稚、可笑而进行当面的嘲讽;有的家长在孩子说话时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阻断与父母沟通的热情。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平等、有耐心、努力地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这种平等的关系会使孩子愿意同父母交流,并能听得进父母的说教,这是做好子女教育的首要条件。为了做到这些,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性化,从子女容易接受的事和有关的问题出发,给他们提原则,让他们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和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且只有那些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爱的孩子,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所以家长们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平等观”,爱他们就要让他们知道你很尊重他们。应放下长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交谈,而不要总给孩子“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细节提示
1、不管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决不能嘲笑他。
2、给孩子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参政议政”。
3、对孩子的想法要认真聆听并给出反馈意见。
细节之27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
读初中一年级的男生曾对老师说:“我很害怕放假。”老师很奇怪,因为孩子们总是盼望假期快一点到来。在老师的追问下,他说:“放假在家里,父母都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很孤独也很害怕,没有人和我说话,爸爸妈妈根本不重视我,他们回到家里只会问:‘作业写完了吗?’‘这一天你都干什么了?’他们从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也不和我聊天。晚上睡觉我从不拉上窗帘,因为我要和星星、月亮说话。我很想上学,因为学校里有同学,和同学在一起我感到很开心。”
随着职场父母的增多,事例中类似这个孩子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许多父母觉得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关心关心他学习,孩子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不然,要让孩子感到幸福,决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陪孩子,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渠道。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父母。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小孩。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和丈夫因为忙于事业,便把孩子送回了老家。他们给孩子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现在孩子大了,他们也有时间了,但他们却痛苦地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他们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