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

儿童资源网

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100个关键细节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而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细节提示
  1、吃饭时选择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与孩子交谈。
  2、看电视时与孩子一起讨论节目。
  3、睡觉前与孩子交谈一小会儿,分享孩子的成就和感受。
  细节之28好话要好说
  母亲正和孩子一起玩,突然电话铃响了,母亲在去接电话前郑重地对孩子说:“妈妈去接个电话,咱们停一会儿,好吗?”这样问会让孩子感觉到时间不会很长,就一会儿,而且妈妈用了“好吗”一词,是与自己商量的口气,于是孩子很高兴地点了点头。
  这位细心的母亲这样传递信息,孩子不但容易接受,主动遵守,而且明白事情的原因,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意,就会和母亲和睦相处,减少不愉快。试想,如果母亲径自去接电话并对孩子说:“别闹了,安静点!”这样说话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孩子的感受就会不一样。这样说话,孩子只能是被动地服从,而心中却不服,还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亲子语言交流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有些家长确实不懂得“好话要好说”的道理。有些父母对小孩子说话面部表情是严肃的,语气是生硬的,给孩子的感觉是冷冰冰的,但是父母的嘴里却说,我们很爱你,你是我们的宝贝。孩子看到的是严肃的表情,听到的是生硬的语气,是冷冰冰的感觉,他们会想:这就是父母的爱吗?所以父母要格外注意与孩子说话的方式,学会用平静的语气、柔和的语调、通俗的语言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会说话,孩子才会更听话。学会对孩子说话,提高信息的价值,是一件投入小而收益大的好事,是父母表达爱心的关键所在!因为学会对孩子说话,改善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不仅能教会孩子掌握语言这个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开阔孩子的视野,给孩子以知识的传送,而且还能给孩子以生存的勇气和人格的力量。
  细节提示
  1、首先要在心底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以礼相待。
  2、尽量少使用训斥的语气,学会凡事与孩子平等协商。
  3、要让孩子也懂得对别人要“好话好说”的道理。
  细节之29与孩子书信交流
  2004年5月份,济南市燕山学校掀起了“亲子书信”互动交流的活动。
  学生郭家第一个收到了爸爸妈妈寄给她的一封信和一个“脚印”,信中说:“爸爸妈妈亲手做了这个‘脚印’送给你。人生就是脚印,你知道怎样走好每一步吗?那就是踏实、认真,越是踏实认真,人生就越有意义。”孩子认真地把信收藏在自己带小锁的日记本里,给父母回信说“我要成为你们的骄傲!”
  栾佳颖的爸爸妈妈送给她一只精美的台表,并在信中说道:“我们最爱的女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祝愿你努力学习,只争朝夕,拥抱未来!”“每当我看见爸爸妈妈的信和礼物,我就感到他们特别特别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回报他们。”或许这只小小的台表将成为栾佳颖一生奋斗的动力。
  互动交流,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家长们纷纷表示,平时自己的关心和期望往往被孩子们当成唠叨和压力。现在我们主动给孩子一封信、一个小小的礼物,孩子都会兴奋得不得了。孩子写给我们的信也让我们感动,我们把这些信作为孩子成长的轨迹好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