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好礼貌,怎么教孩子?

儿童资源网

10个好礼貌,怎么教孩子?


  五、爱插嘴、上课爱讲话
  状况一:每次我只要和朋友讲话,小洁总是插嘴,不是问我们:「你们在说什么?」就是硬要说件一点都不重要的事:「妈咪,我们家土司只剩一片了。」
  状况二:小明每堂课必跟邻座同学聊天,每次叫他名字提醒,他都很不高兴:「又不是只有我!」
  可能原因:
  孩子插嘴可能是因为好奇你们交谈的内容、因为想到一件事等不及要分享,或者他不说就会忘记。
  如果孩子上课时习惯聊天,通常是因为他对课程内容没兴趣,或根本跟不上。
  家长怎么做:
  插嘴看似小事,却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大人需要协助他轮流发言,了解人与人应对时的规则。
  黄伦芬建议,当孩子插嘴,跟他说:「我知道你很想讲,等我们讲完就换你。」然后尽快结束你们的话题。如果他等你们结束才接着说话,要记得鼓励他:「谢谢你愿意等。」等待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从一分钟开始,慢慢拉长等待的时间。
  如果有多个孩子七嘴八舌,就订定规则:一人一次,一次三分钟,让孩子得到一段时间不被打断的发言权。当别的孩子说话时,也学会聆听、等待。
  有时候,孩子插嘴是在发出某些讯息。例如在路上不期而遇友人,大人聊了起来,而忽略了孩子,他很可能就以插嘴来表示不满。
  老师怎么做:
  黄伦芬分析,许多低年级孩子亟欲分享,还没学会等待,想到有趣的事就想马上说。老师这时要提醒孩子:「我知道你觉得很有趣想跟老师说,等老师把这部分讲完再请你分享。」或请他将想讲的事先写下来,下课再找老师或同学讲。也要让孩子知道,上课时想要发言都必须举手。
  原则是,老师要安定自己的心,知道孩子没有恶意,不是故意捣蛋,不要责怪孩子。通常提醒两三次之后,学生会比较理解上课发言的规则。
  当然,也有学生因为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成为上课说话的「惯犯」。黄伦芬提醒,尽量不要在上课时斥责学生,尤其当那个学生在同侪间已经因为不守规矩被排挤时。老师可以在下课时找他了解学习状况,和孩子讨论该怎么办,也让他知道:「我知道你想要讲话,但说话会影响上课秩序,让老师很为难,也可能让同学误会你。」
  如果是注意力比较不足或容易分心的孩子,老师可能要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将孩子的座位往前挪,他比较容易注意到上课内容;请他当小帮手,大约十五分钟就请他发考卷、擦黑板。
  当然,建立全班默契,象是「日立冷气,静悄悄」、「一二三、拉嘴巴」,虽然老套,却还是有用的班级经营方式。
  六、孩子说不雅词汇、讲脏话,甚至骂三字经
  状况:孩子最近说话会出现「变态」、「屁啦」、「机车」等词汇;邻居张太太说他们家更惨,听国中儿子讲电话,简直像电影《艋舺》台词的翻版。
  可能原因:
  先检视家中是否有人也有类似习惯。对年纪稍小的孩子来说,有时只是觉得好玩、新鲜;青少年说三字经,可能是认同自己所属族群的说话方式,或纯粹觉得这样才能表达感受。
  可以怎么做:
  对年纪稍小的孩子来说,新鲜、有趣、会引起同侪或大人注意的语词或行为,很容易互相感染,可先探究孩子是否了解箇中意义,再伺机决定用忽视、转移或说明的方式带过。
  GreenHouse志工、蒙特梭利教师周惠华,曾碰过幼儿园孩子有段时间很爱说「大便」,禁止也没有用;后来每次孩子这样说就带他坐到马桶上,让他了解语词真正的意义。也曾有一段时间,有一群孩子很爱吐口水,家长抱怨连在家中也如此,于是她安排时间让孩子围着树木漱口、并把水喷在树根旁,抒解孩子好玩、好奇的心理。
  帮助孩子厘清不雅词汇的意义,是引导方式之一。如问他:「跟你不一样,就是变态吗?」让他进一步思索这个语词给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