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

儿童资源网

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


  一位网友曾经给我留言咨询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领雨涵去早教中心上课的时候,幽幽老师拿出有七八张大图片。有太阳,金星,天王星,地球,月球等。首先老师说出每个图片的名称,之后叫每个小朋友指出相应的图片(缎练宝宝的记忆力)。叫到王雨涵的时候,老师让指出地球,雨涵找了一会没有找到。老师给予了提示后并等待了一会,可雨涵还是没有找到。后来老师直接拿起来告诉雨涵说:“这个是地球啊。你来摸摸它”。等雨涵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发现她撇着小嘴就要哭出来了,不过硬憋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抱起了宝宝安慰一小会。过了一会又像以前一样和老师一起走红线、一起玩游戏了。
  也有其他宝宝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不过那些宝宝没觉得怎么样,一样笑哈哈。为什么我的宝宝会有这种反应呢?难道是她的自尊心还是太要强,或是因为我生活中无形地给她什么影响了?
  这个事例其实和周周穿鞋的事例一样,尽管老师给她时间了,但还是不够,因为孩子在意的是“寻找”的过程,她在意是自己经过努力寻找而找到目标,而非老师直接告诉她,老师这么做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的压制和否定,那一刻她的心中充满了挫败感,她的哭泣是她内心的力量在遭遇压制时作出的反抗。
  蒙台梭利说,不必要的帮助对孩子就是压制。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想要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哪怕这个过程历尽千辛万苦!但是为何很多孩子不去尝试、不去探索了呢,就是因为大人提供不必要的帮助过多,孩子已经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不去自己思考了!
  孩子的视角:成人的帮助让她有种挫败感,等于大人在对他说:你不行,我帮你。她并不会认为你在帮助,在她看来是不信任,是轻视。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错误和失败解决问题后,才能得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这比成人对她泛泛地说“你真棒”要有用得多。
  成人帮助的三个不利:
  1、让孩子变得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用;
  2、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懒于思考、懒于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凡事向大人寻求帮助,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独立,依赖成人。遇到困难就退缩。
  我们该这么做:
  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干涉,先在旁边观察,静静等待,看孩子是怎么解决的。如果孩子哭闹,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想自己解决而不是放弃。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轻轻地和孩子说,这个有些难,但妈妈觉得你能行的。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失败,正是一次一次的错误让孩子从中总结出正确的办法。记住:你觉得是“帮助”,对孩子而言却是“剥夺”。
  有妈妈问到如何做到全家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我的建议是:
  1、保持良好的沟通,说服全家人认可我的教育方式;
  2、对于老人,先肯定老人带孩子的功劳以及他们对于养育方面的丰富经验,然后再不失时机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找几本易懂、实用的育儿书籍给家人看。
  4、家人有微小的进步或转变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肯定。
  每个孩子曾经都是天才
  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出生时都是带着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到人间的,我们把每个孩子称作天才一点都不为过,我们来看看周周的想象和创意:
  某天晚上,周周和我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突然周周指着窗外大喊:“那里有眨眼睛的飞机!”我循着她的角度望去,天空中果然有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的灯一闪一闪的,不正像在眨眼睛吗?
  一天晚上在小区花园荡秋千,秋千荡得很高的时候,眼看就要碰到最近的大樟树的树叶,周周说:“我好像要摘到树叶了。”接着来了一句更惊人的:“我好像要摘到星星了!”天哪,这不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有异曲同工之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