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

儿童资源网

走进孩子的心灵(0--6岁宝宝父母必读)


  镜头1:周周模仿电视里面穿着裙子跳舞的姐姐,把裤腿挽至膝盖。晓晓也学样把裤腿挽了起来。我看见了笑着说:“晓晓学跳舞的姐姐吧,真漂亮,去给奶奶看看。”她脸色一变,慌忙把裤腿放了下来。可能是担心奶奶看了会生气,因为在一般成人看来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镜头2:在小区秋千处,很多小孩在玩,晓晓排了很久的队终于轮到她玩了,她刚上去,一位爷爷带着几个月大的小孙子来了,一秒钟队都没有排,爷爷对晓晓说:“让给弟弟玩一下好不好?”晓晓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乖乖地让给了爷爷,然后眼巴巴地在旁边看弟弟玩。在大人这个“强势”面前,明明不愿意,还是克制自己,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决定!
  晓晓在大人们心中一直是听话、乖巧的孩子,而在我看来这很不正常!她怯懦、压抑、谨小慎微,很多时候要看他人脸色行事,迷失了自我!我打电话询问晓晓的妈妈是何原因,晓晓妈说她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工作压力大,对晓晓有时简单粗暴、诸多限制所致。比如有时晓晓不顺从,她会指着晓晓:“数到三就必须怎么怎么,否则有你好看!”为了自己省心,要求晓晓听话、乖巧,不要淘气,这也不许,那也不许,不许反抗,不许说“不”,压抑了很多正常的需求,导致孩子变成这样。
  象晓晓妈妈这样的家长很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从家长口中蹦出:“听话,不许....”,“看某某多听话,就你这么淘气!”,“乖,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不哭了,哭脸不是乖孩子哦”......这样无形之中压抑了孩子的个性。不仅家长还有老师都喜欢听话的、顺从的、任人摆布的孩子,因为那样让人非常省心!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此观念已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这样的观念下会培育出多少失去个性、被人奴役的标准件!
  前段时间华裔科学家曹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八位华人,但都不是中国人。为何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在思考。有些人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苗子在小学阶段就被扼杀了。据我观察,诺贝尔奖的苗子在学龄前就被扼杀了!应试教育的触角早已伸向了学龄前,君不见幼儿园小学化已成普遍现象,而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误导了多少家长,祸害了多少孩子!),教孩子识字、算术、读经等,有的忙着给孩子报钢琴、舞蹈、美术等等各种培训班,家长和老师们乐于让孩子掌握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对于孩子的个性则是肆意压制,千方百计让孩子顺从自己,把孩子调教成乖宝宝。国人民大学附中最近一
  获诺贝尔奖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而一个听话的、失去个性的、只会服从不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有怎么会有创造力?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诺贝尔奖?离我太遥远,不去幻想。那么你至少不希望孩子长大后人云亦云、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被别人操控吧?如果是这样,赶紧改变评价孩子的标尺,保护好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说“不”,允许孩子不必随时照大人说的去做,鼓励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鼓励孩子大胆地探索和发现。
  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不同,所谓的问题孩子、差生都是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错不在孩子,而在成人!也许多年以后,国人不再强调“听话”而是强调“讲理”;不再追求标准答案,而允许有独立见解;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敢于质疑;不再注重高分,而是注重创新......那时,诺贝尔奖一定会眷顾咱们十三亿中国人的!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
  一天,周周和晓晓在小区花园遛鸭子,她们一会儿把鸭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会儿带小鸭子在草地上跑步,一会儿把小鸭子装在小篮子里提着到处晃荡,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引来很多小朋友屁颠屁颠跟在后头,他们对这只小鸭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一个两岁的男孩,走路都还不太稳,却一心想提小篮子,他的爷爷总是阻止他,小男孩以尖叫来反抗。这时,周周把篮子递给了他。小男孩接过篮子,开心极了,提着篮子蹒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期间我向男孩的爷爷了解到,孩子一直是奶奶带,孩子一岁八个月才会走路,现在才会说2、3个字的短语,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