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子枕边书 (年轻父母必读)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儿子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 爸看不见,但上帝能看见,我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 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儿子回答说:"没关系。"E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 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我报告了情况。我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 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 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儿子听我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一个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力,E牧师全家感到十分不解。
读了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可能和E牧师家的人一样,也认为老威特的教育 太严格了。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 多痛苦,但他的教育却没有。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只要从小抓起,孩子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痛苦。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 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砌砖头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按这样的教育思路,老威特从一开始,就对他要求很严格,家规始终如一。要知道 ,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 什么痛苦了。老威特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从未考虑过什么"孩子 太小可以放宽一些,长大后再严格一些"。
然而,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认为地制 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老威特就很注意这一点。他在对威特进行教育时,总是要得到 妻子的配合。
父母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是所谓的严父慈母,如果这是指父母意见不同,或者宽严不一的话,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不要伤害孩子的判断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严格而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服从。 老威特反对专制,他无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很注意讲道理,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卡尔·威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扰乱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在批评孩子时,总是晓之以理,绝不让孩子挨了批评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比父母不搞清事实就错怪孩子更糟糕的事了。即使父母的责怪和禁令是对的,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原因,否则孩子就会口服心不服。可是,有太多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其实这就是专制,专制会蒙 蔽孩子的理性,使他的判断力失常。
老威特总是尽力搞清事实,避免错怪孩子。在责备他或者禁止他干某件事时,总是要说明原因,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做就不会使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受到损害。老威特说,如果 孩子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他的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被扭曲了是非观念,这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在书中写道:
有一次威特对人说了粗鲁的话,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立即向人家道歉说:"我 儿子 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种话来。请您别介意。"这时威特就会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事后一定会和我谈到这件事。这时候我才对他说:"你的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我也那么认为。但是在当着别人的面说就不合适。因为你说了那种话,N先生不是臊得 脸都红了吗?N先生喜欢你,又碍于爸爸的情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他一定生气了,他后来一直不说话,就是因为你的那些话伤害了他。"我不赞成威特的粗鲁,但又向他剖析了这 件事的是非,因此他的判断力也就不会受到损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