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儿童资源网

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J.H.诺思罗普,W.M.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R.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A.W.K.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W.F.吉奥克(美国人)
  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物别是对超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O.P.H.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G.T.西博格、E.M.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A.J.P.马丁、R.L.M.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H.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L.C.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V.维格诺德(美国人)
  确定并合成了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C.N.欣谢尔伍德(英国人)
  N.N.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A.R.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辅酶的研究
  1958年F.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J.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W.F.利时(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
  提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
  测定了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
  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英(英国人)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
  因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
  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会、G.波特(英国人)
  M.艾根(德国人)
  发明了测定快速化学反应的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K.H.R.巴顿(英国人)
  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朗(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