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儿童资源网

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1985年K.冯?克里津(德国人)
  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E.鲁斯卡(德国人)
  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
  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
  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
  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
  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
  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P.G.热纳(法国人)
  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
  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
  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
  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
  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1996年D.M.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R.C.理查森(美国人)
  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3
  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
  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
  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
  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
  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
  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
  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
  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
  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简称慕尼黑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
  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2006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
  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2007年阿尔贝?费尔(法)彼得?格林贝格尔(德)
  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