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发现反质子
1960年D.A.格拉塞(美国人)
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
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
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L.D.兰道(俄国人)
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
1963年E.P.威格纳(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年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
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S.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
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A.卡斯特勒(法国人)
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H.A.贝蒂(美国人)
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
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
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年L.内尔(法国人)
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
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1年D.加博尔(英国人)
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
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
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
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
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年A.N.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
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年B.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
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φ粒子
1977年P.W.安德林、J.H.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
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
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
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S.L.格拉肖、S.温伯格(美国人)、A.萨拉姆(巴基斯坦)
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
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不做出贡献
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
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
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年C.鲁比亚(意大利人)、S.范德梅尔(荷兰人)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