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儿童资源网

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下)


  发现了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
  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J.B.佩兰(法国人)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A.H.康普顿(美国人)
  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
  发明了去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1928年O.W理查森(英国人)
  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L.V.德布罗意(法国人)
  发现物质波
  1930年C.V.拉曼(印度人)
  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未颁奖
  1932年W.K.海森堡(德国人)
  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
  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未颁奖
  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
  发现中子
  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
  发现正电子
  1937年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
  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E.费米(意大利人)
  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E.O.劳伦斯(美国人)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年1942年未颁奖
  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
  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I.I.拉比(美国人)
  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
  1945年W.泡利(奥地利人)
  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
  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E.V.阿普尔顿(英国人)
  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
  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
  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
  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C.F.鲍威尔(英国人)
  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
  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
  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F.泽尔尼克(荷兰人)
  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M.玻恩
  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博特(德国人)
  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年W.E.拉姆(美国人)
  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
  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
  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
  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
  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E.G.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