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上)

儿童资源网

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上)


  九、我们对知识有多重误解,需要记忆圣化知识、权威知识,知识才被弄得枯燥无味的,需要刻苦学习。
  在中国自古就不乏刻苦学习的榜样与案例。信手拈来,就是多如牛毛。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之类。真是数不胜数。但是极少有谈到进入其乐融融的学习境界的例子。关键就在于中国人对知识有多重误解。一是对人的误解。不是将人作为最高目的,而是将人手段化与工具化。二是对知识的理解有误。以为知识就是认字,就是背诵圣人的格言警句,凡是有字的地方,知识就蕴藏其中。三是对掌握知识的过程有误解。以为知识的获取与上山砍柴,下地耕田一样必须付出艰辛而毫无乐趣的劳动。四是对知识本身的误解。以为知识就是高山上的雪莲花,要摘到雪莲花,攀登高峰是必要的,《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
  当一个知识被圣化,当作权威的,静态的时候,就只能是为了记住它,而记住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做好文字搬运工,那么,这种知识的学习肯定是痛苦的,心理负担肯定是沉重的。有趣的知识是与活动、探究、思考与想像力密切相联的。人们将知识弄得无趣,是用了背诵与记忆,及反复的重复训练。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认识误区,比如,熟能生巧,基础扎实。仿佛知识就是一个熟练过程。全然忘记了,知识的批判性与思想性。知识的教育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与批判。学会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知识能否促进学生的思想提高,也在于是否是用知识,而不是仅仅是背知识。知识确切地来说,是背不会的。只有在做中学,在思考中才会真正掌握知识。
  如果不把知识当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东西来看,而是将知识看成是炫耀的资本,考试的资本,看成是“学而优则仕”的资本,那么自然,学习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活动。这个时候非得培养出非凡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担起这种学习任务。《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
  十、知识的产生是人幸福快乐的一个过程。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得到快乐。
  知识的产生过程,虽然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里面也会充满了复杂的艰难险阻,但是总的来说,知识的产生是人幸福快乐的一个过程。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是人类心智所需要的。人,一旦陷入这样的知识探究中,就会进入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这个时候,人的心智就直接进入了一个谜一样的世界,《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就是那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的研究状态与思考状态。他们能够保持像儿童一样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像儿童玩网络游戏一样的兴趣。这个过程常常时间会很长,但是,他们一点也不用刻苦耐劳来对付自己的研究。相反,如果他们一天被迫停止自己的研究,就会显得很痛苦。当然,那些被迫刻苦研究的人是例外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对研究与学习没有兴趣,只是看在钱的份上,或者看在荣誉的份上,或者看在其他的祖国的繁荣之类的份上,硬着头皮上的。这样的情况当然是例外了。《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
  事实上知识只要在快乐与好奇中掌握的时候,质量才是高的,才会有创造力的产生。知识的掌握于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常常也有一个误区,以为不掌握旧知识,何来创新?必然会产生简单重复。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及至大学,都一直强调基础扎实,只有基础扎实了,才会有后劲,因此扎实的基础要求就变相变成了大量背诵与记忆,大量的题海战术的训练。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海量训练,结果,到后来连起码的知识欲望都没有了,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没有起码的批判意识,没有灵感的冲动,变成了一个扎实知识垃圾箱。虽然装载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但是,没有一样是能够拿出来用的。我们的学校生怕学生掌握的东西不多,记忆的不多,因此把孩子的时间精力全部耗费在这些静态的死知识上。其实知识只有附着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才是活的,也才是有价值的,才有训练人的心智的作用。知识并不分基础还非基础。将学校分成基础学校与高等学校可能是一个错误。至少从知识的产生来看,其实并没有这样明显的界限。因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之间,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线。真正的学习,一个小学生与科学家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分,只有程度上的区分,学习及研究的机制应该是一样的。《知识是怎样被弄得枯燥无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