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上)
有人以为孩子天生喜欢背诵与记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其实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背诵与记忆都是负担,特别是在毫无兴趣而仅仅为了应付考试的情况下,更是沉重的负担。学习负担过重多半是因为在短时间里要求强化记忆背诵的东西太多,消化不良,体会不深的结果。记忆的好坏,除了与个人的大脑品质有关外,更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有兴趣的东西,体验深刻的东西,自然就记住了。知识只有在运用过程中被记住了才是终身的。记忆不是学习的核心,而只是学习的附带产品,只有运用与创造才是学习的核心。为什么许多无意中轻松记住的东西可以终身不忘记?那是因为,无意中轻松记住的东西里有兴趣,有好奇心,有情感体验,有行动丰富所记住的东西。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脱口而谈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一个人随心所欲,随时随地地使用自己的手脚一样方便,像呼吸一样自然,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真正属于他了。《创意比记忆重要》
八、知识观念决定教育的形式。
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很早就进了一个误区。是孔子时代就产生了的。我们就把知识变成了圣人之言,是一个结论。孔子的对话,只是宣讲教义,并没有真正的探讨。因此,中国的教育自古强调的是记忆。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语言过程确实不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重大意义,正在于他的喋喋不休,貌似废话连篇,没完没了的对话过程。智慧在这里不是表现为结论,而是蕴藏于自由、平等、开放的探索过程中。这也许就是中西方知识、文化及教育差异的开始。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中西方教育的分水岭,在那个时候已经埋藏遗传的基因。
我们的知识观决定了我们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从幼儿园里开始背诵儒家经书。以为熟记儒家经书里大而无当的“圣人之言”和“正能量”就能让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变得高尚。这实乃祸国殃民、摧残儿童的蠢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背诵的那点东西不但难懂,而且于儿童无益。背诵本身在这个时代实在没有必要,更何况背诵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是非常艰涩隐晦难懂的东西。如果经书上有什么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去继承,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文转告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解的欲望,完全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上图书馆查阅。传统经书动辄表明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其实做人的道理,更需要在现实与游戏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空洞的道理是不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的,必须在做中学,必须在切身的体验中去领悟。《创意比记忆重要》
我们的知识观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跟自主性、创造性无关。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从老师的权威里获得标准答案,记住标准答案,然后通过考试,学生在试卷上展示了很多标准答案,得到了高分,就证明我们获得的知识很多了,就以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强了。尽管在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从标准答案中发现新知识,新思想,也不可能从标准答案中获得创新能力。但是,为了多得高分,我们对同样的知识,要搞题海战术,一题多练,反复训练,让记忆力好的学生以考试为乐,成为考试专业户;让记忆力差的学生厌恶学习。这就是我们一向津津乐道的中国特色优质教育——“基础扎实”。《重新反思知识》
几年前,周洪林先生及吴国平先生曾经对“基础扎实”这个问题有过专门的探讨(见《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对我国传统教育所谓基础扎实误区的批判》发表于上海《教育参考》2001年第12期,后为《新华文摘》转载。)并且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其实,我们经常所说的“基础扎实”的知识,有许多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而不是停留在理解,更没有停留在体验的层面。根本没有和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没有能够有效地组织到学生的经验中去。把知识仅仅当成需要记住的东西,甚至仅仅是在考试时需要记住的东西,而不是进一步思维的材料。所以,我们经常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变成了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有待点燃的火把。所以装载虽然很多,但是,在学生头脑中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而已。这些东西不会在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来思考与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妨碍我们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人们学习它仅仅是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知识面是如何如何地广博。或者能够考出多高的分。知识成了仓库里的货物,似乎堆积越多越好。应试教育正是促成了这样的知识观的生成。他们这样的知识观又在应试中得到验证。因此进一步被强化了。这就成了教育的业绩。但是,号称世界一流的中国基础教育,为什么后劲就不足了呢?那些在国际上各种奥赛金牌得主们,在后来的学术思想研究中怎么始终不见他们的踪影呢?人所受到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面对后面必然是要产生影响的,而且常常是终身的影响。《教育必须重视知识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