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上)
如果将知识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我们就会有这样的知识观,我们学习越多,无知的领域就会越少。我们人的自由就会越大。所以,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资历的增加,知识越来越多,因此权威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知识的权威都要掌握在老年人手中。因为,你年轻,你所读过的书就其量来说就是远不如人家的,假如两个都一样勤奋的话。所以,我们才有什么“我走过的桥都比你走过的路长”、“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米多”之类摆老资格的说法。这是很令人感佩的。一想到某学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八十年,仅这个数字就会把人吓倒一大片。更何况只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呢。确实如果以记住现成的知识,并以涉猎面大小来看,无疑是这样的。可是如果论知识的价值在开启智慧,特别是在创造新知方面来看,就未必。中国称赞人学问多常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说一个人是有学问的就用什么“鸿儒硕士”或者“博学之士”来形容。可是,在西方最有权威性的权衡标准是你有没有新的知识新思想的创造,如果要论记住别人的东西,还不如直接去图书馆里泡着顶用。所以创造新知识与新思想才是学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以此来论就不一定是以年龄论英雄了。相反,年龄越大,创造智慧就越来越弱。这是铁律。所以,以创造为目标来看待知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够把知识看成是静态的,仅供人去记忆背诵的,而是要看成是用来启示并激发人们重新思考的。原有的知识只是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而已。所以原有知识往往只是撞击新的思想智慧火花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并不是把知识看成像钱财一样可以堆积起来炫耀用的,而是用来开发智力,启迪新的智慧,从而创造新的知识用的。所以爱因斯坦坦言:教育就是将学校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之后剩下的东西。忘记的是具体的知识,剩下的是开启后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新的创造。《重新反思知识》
一个民族怎样认识知识及怎样对待知识,反映其文明的基本形态,也反映了其文明的水准。中国人将知识视之如口袋里的钱财,自然是越多越好,使口袋钱财增多的办法就是把口袋弄大,多多地往口袋里装钱就会富有。同样其对待知识的方法与方式也类似,不过这个时候获取知识的办法是依靠超群卓越的记忆力,再加上后天勤奋,因此一个占据大量知识的杰出人才出现了。人们众星捧月一般地追捧他为人才甚至是神童。因此,至今中国人仍然死抱高考分数不放过,而且岂止是不放过,简直就是人生重大的价值目标。中国人死守知识,如死守钱财一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他占据的知识量是成正比的,一经得到权威地位,其思想言论就成了不准挑战而只能背诵的对象。知识在这里显然是一个静态的死物。这样的民族文化只能制造愚民,并且其文化只能停止,所以知识也只能是一些垃圾或者伪钞而已。《重新反思知识》
六、知识,是通过不断求真,创新发明,使人类生活得更舒适幸福来体现知识的价值的。
苏格拉底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表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并且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有一个英国人说:“现在的文明成果,从小到牙刷,大到宇宙飞船,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创造出来的。”的确,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里,比如飞机、汽车、电脑、手机、地铁、火车、自行车、电灯、电话、眼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电影、眼镜、丝袜、避孕药/套、电梯、卫生纸/巾、热水器、网络、电饭锅、打印机、照相机、激光、火箭、卫星、银行、邮局、拉链……这些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这些代表是现代文明的东西,都是来自西方的发明。
以我们传统的知识观不可能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即使有,也是处于社会主流意识的边缘。中国的“四大发明”都不是官方领导下的成果,而且还不是官方所认可的文化,甚至干脆就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所打压的对象,历代体制内的官员对这些小发明小创造都是不屑一顾的,用“奇技淫巧”来形容这些创造发明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这些发明创造就算是伟大,一个民族用了五千年时间,无数代人,就是瞎猫碰死老鼠也可能碰出这样的手工劳动下的创造。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建立在理性智慧的基础上,没有形成公式原理定理定律之类的硬知识,也没有思想理论学说支持,许多东西都是建立在世代相传的工艺与祖传秘方的经验层面。偶然有点东西,也不会被用来再开发出新的东西来。我们的教育弊端至今仍然受到这种思维与价值观的毒害。《创意比记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