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有怎样的知识观?(上)
七、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创意比记忆知识重要)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重要的是见识而不是知识》,说明一个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要求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教师的要求。知识的问题在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时知识信息少,专业水平低,管理也是按照传统习俗而进行,知识主要靠老师的传习,一旦忘记无处可寻。但是,现代社会则不同,知识信息的问题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寻找与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创意比记忆重要》
就一个人的素质来说,创意也远比记忆重要。现在是互联网世界,有人统计过,仅网络上公布的知识就足够造出原子弹。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信息传播速度是按照光速进行的,而且还根据传递的人数增加,成几何级数增加。面对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人们极需要在这样的海洋中学会游泳的本领,在知识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就是创意、创造的能力。《创意比记忆重要》
一个人有没有创意、创造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他是否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是一个人通过他的逻辑推理、经验常识与敏锐的直觉发现事物的价值与事件隐藏的因素的能力。
有问题意识的人,一定是批判能力强的人。许多人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东西而熟视无睹,怎么都可以。听什么话都似乎觉得有道理,毫无主见。这样的人不可能会有创意、创造能力。
第二,他是否具备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的能力。这里还需要有一点技术。比如,专业知识的寻找是需要一些技能的。在语言上,如果要找到不同国家的信息,那么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上互联网寻找信息,那么,会使用计算机,懂得起码的电脑与互联网知识是很重要的。过去人们解决知识问题主要是靠图书馆、实验室与实地调查以及分析推理研究,现在还增加了互联网这个无所不包的新传媒工具。《创意比记忆重要》
第三,知识信息只有在自己富有灵感、想像力与主见的时候,才会有用处。一些教师总是喜欢问我,怎么才能够找到有用的知识。这个提问其实是错误的,知识的有用无用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更多的时候是在于运用知识的人自己有无主见,有无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材料只有在设计图纸的时候,才会有用处。同样,任何知识,只有在有相应的问题需要解释与解决的时候才会有价值。散乱的钢筋、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构不成用处。仅仅堆积材料不能够建成房屋,同样,仅仅积攒知识也做不成学问。《创意比记忆重要》
第四,强烈的自主意识与自觉意识。对于一件事情,你有什么见解,有什么主意,也就是英语里常常喜欢说的“idea”,也就是创意、思想点子。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不断涌现灵光闪现的想法,那么他就是有创意的人。有了想法,设想,再去寻找材料证明或者解决,这是创造的前提。拥有创意,还要学会聚焦。聚焦这个英语单词叫“focus”。知识广博的负面效应常常就是过于散乱,容易分散个人的注意力。人处于对某一个问题的长期痴迷,长期聚焦状态的时候,才能废寝忘食地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细微的观察与体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这在欧美教育里是非常在意的一种学习状态。《创意比记忆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心、想像力、惊奇感与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品质,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这只有在孩子身心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记忆只有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在有浓厚兴趣的地方才能够得以长久保持,并且那种记忆是具有活性的,所记住的知识能够派上用场的。考试的知识为什么大多三天之后就忘记了?就是因为,那些知识是死知识,只是建立在记忆层面,是为考试而呈现的伪知识。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人们常常追求背诵与记忆的效果。那种学到多少东西主要靠能否背诵出来来检验的传统教育,就是这种为应付考试而得出来的。美国的幼儿园、中小学几乎不要求学生背诵任何材料,在幼儿园阶段甚至不要求识字,只要求在游戏玩耍中学习。不是强化记忆,而是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非常明智的教育。因为孩子有好奇心,就会有学习的欲望,并且好奇心保留多久,学习的欲望就保留多久,教是为了不教的奥妙其实也是在这里。传统教育下,许多学生一经离开学校,就不知道怎样去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不知道学习新东西,处处学得被动,就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点都被强化的考试扼杀了。因此,强化训练,强迫背诵,考试检验,是孩子厌恶学习,厌恶课堂,厌恶学校,厌恶教师的根源。《创意比记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