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给子女的8种福分
其实,早在遥远的11世纪。犹太民族就已经几乎没有文盲了,那时每个犹太人都能阅读识字了。可当时的欧洲却全然不是如此,在那时的基督教徒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现在看来,那时犹太人的知识和文化虽然都很有限,但这一切都为他们日后成为最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崇尚知识的民族奠定了基础。现在,犹太人迅速地适应和接受现代世俗教育,在文化科学领域里迅速地走到了别人的前头。
犹太人给中国父母的忠告:
1.犹太人父母告诉孩子,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中国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知道知识是唯一可以终生携带且享用不尽的财产;
2.知识是青年人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做父母的有义务让孩子知道知识的可贵。
5.知识与能力是两码事(1)
根据《塔木德》,犹太人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都会让他们获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他们认为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在犹太人看来,单纯拥有知识的人们会对自己过分自信,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
来姆是一个拥有许多财富的犹太商人,在他十六岁去英国留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只给了他一百英镑作为学费。临行前来姆的父亲还说:“留学回来后,把这一百英镑还给我。”就这样他来到了伦敦,但是很快来姆就用自己的好点子赚到了学费,并且他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毋庸置疑,来姆也按照父亲的话还上了那一百英镑。
犹太人认为那些把知识看得比实践重要的人,就好比一颗枝繁叶茂但根基很浅的大树,当遇到大风大浪时很容易就倒下了。相反,认为实践重于知识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一定能根须深固,哪怕遇到再大的风浪也能纹丝不动。所以说,对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是空洞的,就像被风吹走的碎屑一样。对每个人来说光有学问都是不能生存的。所以,要想让自己孩子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就放开手给他自由。这种自由正是犹太人给自己孩子的最好礼物。犹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对生活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
有的犹太学生在大学预科时攻读心理学,大学时把专业改成了法律,最后当了律师。也有的本来在哲学系学习,突然转到了医学院学习医学。像这样换专业的情形各种各样,而且在犹太学生中极为常见。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帮助他们扩大了视野和丰富了体验。
在我们的国家从来都不缺乏理论高手,我们也能常常看到高分低能的奇怪现象,这些都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证明它的作用,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当然学习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此检验理论的有效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能力。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说不要只相信书本,还要有创新与实践精神。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要能够有效的利用它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每个父母都应该让孩子知道在学习和应用的同时,应该积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勇敢地向书本提出挑战,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书本的奴隶。接下来就教大家如何培养孩子实践的能力。
让孩子有机会探索兴趣
传统的单向学习方式,让大部分孩子习惯于接受,无法从学习中发觉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个人的兴趣可以为生活带来许多乐趣。所以,成人应为孩子提供多样的环境,允许他们依照自己的方式和步调去学习与探索,避免为孩子带来压力从而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