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他做事的原则是:永远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他的看法是:孩子注重的是过程,享受过程中的快乐;而大人注重的是结果,享受结果带来的快乐。所以孩子的快乐比大人的长。
他的处事原则是:善解人意,多鼓励别人。他说公司的早餐很好吃,油饼、豆浆、酱豆腐还很全。还夸讲厨师说:你很了不起。我每天早上经常懒得起,一想要到公司去吃这么好的早餐,立刻就有了精神,马上起床去上班。厨师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偷偷地给他加了一个煮鸡蛋。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不仅姐妹听了感兴趣,连我这个陪儿子长大的妈也感到意外。
孩子们的交谈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过去教育孩子,说的多,听的少。如果说,对孩子说话是责任,听孩子说话才是幸福。
心灵的世界需要聆听。聆听的聆字这样写:左边是耳朵的耳,右边是命令的令,意思是:命令你倾听!
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只要用耳朵静心地倾听,就能感觉到,大自然打开了它的大门,让我们听到风声、雨声、雷声、水声、小鸟的唱歌声、蝈蝈的演奏声、小狗的玩耍声、母鸡的报喜声、公鸡的打鸣声……于是,我们融入了大自然。
器官不用就会退化,我们可不想让孩子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那么,假日里,就带上孩子,离开喧闹的城市,到野外去,到山里去,到海边去,到大自然中间去倾听,忘掉如山的作业,忘掉考试的成绩,忘掉往日的不快,只是去听,听平日听不到的声音,感受听的美妙!
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对方的声音。我们每天要跟人打交道,周围的人都是我们倾听的对象。大人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也要倾听大人的声音;学生要倾听老师的声音,老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只要我们专心倾听,就能够感觉到对方接纳了我们。
跟对方交谈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要专注地看着对方,耐心地听他说话。虽然我们工作一天十分劳累,但当孩子向我们诉说时,我们要鼓励他说,尽量让孩子通过语言,把自己所有积极的、消极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今天的孩子太缺少倾听者了!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人人都希望与他人分享喜悦和悲哀,人人都渴望得到共鸣和理解,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对孩子来说,与他们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压抑、悲伤、哀愁等情感的最佳人选,无疑是他们的父母。
我们的耳朵要有承受力,不能只爱听好话,不爱听坏话。听到孩子带回好消息,便喜滋滋地摸摸孩子的头表示赞赏;可是听到坏消息,就嗤之以鼻,甚至劈头盖脸地训斥,即使很想对孩子的处境表示理解,也往往不知如何表达。
倾听需要修养。人长了一张嘴巴,耳朵却有两只,就是要少说多听。平日跟朋友交谈,虽然我们有一肚子的新鲜事,但还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朋友,自己甘当听众,鼓励别人谈自己,让每个朋友都感受到有人倾听的快乐。假如朋友把秘密告诉我们,我们保证绝不乱说,因为这是倾听者应有的道德。
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自己的回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回声中,只要竖起耳朵就能听到。
一个男孩跟妈妈闹别扭,独自跑到大山里喊:我恨你!大山里也传来一个男孩的声音:我恨你!男孩害怕了,回家告诉妈妈,山里有个坏孩子说恨我。妈妈陪他又来到山里,让他冲着大山喊:我爱你!我爱你!果然,大山回应着:我爱你!我爱你!
这声音就是回声。回声是我们自己发出声音的重复。我们要常常倾听自己的回声,检讨自己哪些话说得对,说得文明,哪些话说得不对,说得不文明。我们不要当着孩子说不应说的话,更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记住,孩子就是父母的回声。
学会了倾听,对方就会打开心扉,世界就会在我们面前打开新的窗口。
鼓励孩子讲心里话
说话是一门学问。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学会说话。会说话是与别人沟通的一种重要能力。想让孩子成为会说话的现代人,要注意些什么呢?我来说说我的体会。
敢说话才能会说话。当一名知心姐姐,经常要面对众人讲话。尤其是当年孩子们强烈要求知心姐姐从报上走下来,我创办了知心姐姐咨询活动,参与创办了知心电话,经常要登上讲台,面对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谈我对人生、对教育的看法,向成人倾诉孩子的心声,向孩子转达成人的期望。
我最先要克服的是当众说话的恐惧心理。记得我第一次上台讲话,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紧张极了,浑身打颤,手脚冰凉,脑子里一片空白,把背好的词全忘了……最后,只好拿出稿子来念。
后来,我拜访了著名的故事大王孙敬修老师。孙老师向我传授了当众说话的几点秘诀:
一是讲话要吸引人。如果上场时会场乱哄哄的,你不必大喊大叫:大家安静……这样,即使暂时安静了,你的讲话不吸引人,场上还会乱起来。面对第一排关注你的孩子,你先小声讲一个故事。
一会儿,孩子们笑起来,后面孩子就会急了:孙爷爷说什么了,我没听见……带着遗憾,他们的注意力会全集中到台上,生怕再落下什么有趣的事。这样,场上自然会安静下来,你便可以言归正传了。
二是眼睛不必去看那些不听讲的、交头接耳的、睡大觉的,你如果注意看他们,就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你只要选定一两个表情丰富、能与你互动的人,即你笑他也笑,你难过他也会掉泪,你激动他会鼓掌的人……面对这样的人,你会始终情绪饱满。
三是如果你实在是一见人就紧张,那不如把台下的人头看成是萝卜、青菜、土豆,视而不见,完全进入自己的状态,全神贯注地去讲,也能够引人入胜。
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跟孩子说话实在是一门大学问,难怪一代又一代的朋友都爱听他讲故事!
我开始一边实践,一边摸索。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克服恐惧的三个方法:
(一)深呼吸法。上台前先做三十秒的深呼吸,这样可以提神,也可以起到为自己打气的作用。
(二)自我暗示法。往台上走,心中反复告诉自己:我很棒,讲话算什么,我能行!
(三)主动交流法。主动与台下听众交流,语气恢复到正常说话的状态,不拿腔拿调,不时用提问法请听众参与。这样,心情就会放松,也会引起台下共鸣。
现在上台讲话,无论有多少人听我都从容不迫了。
练说话就能说好话。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话的能力,通过勤学苦练是可以提高的。有一个孩子,小时候说话结巴,老师、同学都笑他,可他却立志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演说家。他喜欢看书,也喜欢到法庭听别人辩论。平时,他看到树林就对树林说话,看到小狗便对小狗说话,随时随地在学习演讲,后来,他的理想真的实现了。
有些小孩说话结巴,很让父母焦急。其实,说话结巴的人往往聪明、思维能力强,由于心理语速比口齿语速快,才出现语言表达不连贯的现象。越是急于表达,就越害怕表达,于是便结巴起来。
我儿子小时候说话也有点儿结巴。我提醒他:慢慢说,别结巴……结果,他结巴得更厉害了。后来,我意识到:你提醒他别结巴,实际上是在提醒他你结巴,反而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我索性不去理会他这个毛病了,他说什么我都耐心听,慢慢地,他结巴的毛病好多了。
六岁时,儿子从幼儿园毕业了。我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
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