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儿童资源网

新一代家教理念: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之二


  许多人问王晶,你女儿并不是神童,智商很一般,可为什么她不论学什么都那么快、那么好呢?你们用了什么特殊方法培养的她?
  王晶说,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女儿素质的培养。我们觉得,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地成长、能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会不会与人相处,有没有一个乐观的心态。黄思路是独生子女,我们就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娇惯孩子,怕她变得脆弱、低能,担心孩子习惯了走平坦大道,将来不会在崎岖的道路上行走。因此,在黄思路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每一个困难都看作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这还不算,还设法为孩子制造困难,让孩子学会变不利为有利,克服挫折度过难关。
  王晶说:我们的家庭条件不错,这可以算是娇生。但娇生不能惯养。如果把黄思路培养成小公主,说一不二、随心所欲,长大以后怎么能经受委屈?再顺利的环境也难令她满意。所以,从黄思路一出生,她遇到困难我们从不替她扛,而是利用这样的困难达到我们锻炼她的目的。
  有原则的爱,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作父母的有时也得要狠下心来。王晶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黄思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像大多数的孩子一样,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黄思路比班里其他的孩子小,老师被她哭得心软,就把她送回了家。王晶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还没到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现在,你只能自己去上幼儿园了。
  女儿被挡在门外,呜呜地哭,可妈妈硬是没让她进门。
  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原则问题没得商量。最终,她妥协了,央求妈妈说:妈妈送路路去幼儿园吧。
  王晶此刻真想一把抱起女儿,把女儿送回幼儿园。可是,她心里明白,如果今天自己送女儿回幼儿园,等于奖励了她撒娇耍赖的行为。这样一来,明天、后天……女儿还会再哭,老师还会送她回家来。于是,王晶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倒退着离开的。一边退着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眼看着女儿走远,王晶关起门来大哭一场。一个母亲下狠心让孩子从小接受磨炼,的确需要坚强的意志!
  令王晶欣慰的是,从那天起,女儿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女儿只有三岁,但母亲的举动却传递给她一个信息,那就是,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愿望是会受到拒绝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妈妈的不迁就,带给女儿的是持久的耐力和乐观的心态。从小经历挫折的黄思路学会了接受现实,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社会的规范。她善解人意,凡事先为别人着想,发生利益冲突时,她总是自觉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别人,从不强求别人来迁就自己。最重要的是,她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为自己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感到自豪。
  王晶对我说:我所以不迁就孩子,是因为我心里想的不是孩子现在可怜不可怜,我想到的是将来。她将来大部分时间是不在我身边过的,如果我现在为她准备一个温室,她会变得娇弱不堪,等她独立生活的时候会很可怜。
  家境优越的黄思路成长为一个顽强、勇敢的女孩,也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使她获得了成功。十五岁那年,黄思路赴日本演出。临行前一天,她的左手脱臼。经过医生处理,她吊着胳膊随团去了日本。在日本,黄思路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还坚持练琴。演出前,她往伤处喷上止痛药,就走上舞台。当她忍着痛,大汗淋漓地弹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台下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而此时,思路的心中正在为妈妈鼓掌。她深深知道,没有妈妈坚持娇生不惯养的原则,她不会坚强勇敢地获得今天的成功。
  作为母亲,王晶欣慰地看到,女儿身上表现出的很强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以及勇敢顽强的个性品质,不仅大大增加了她成功的机率,而且还让她学会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看待人生、享受人生。
  作为母亲,王晶给了女儿一双坚硬的翅膀,女儿终于远走高飞了。中学时期,黄思路独自去美国学习钢琴的时候,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打工,工作是在音乐厅门口收票。有时一天要上好几个小时的班,常常无法按正常时间吃饭,总是胃痛。她的胸牌上写着她的中国国籍,为了不让别人说中国人工作不负责,她也从不肯中途请假。有一次,演出快开始时,她为了帮一位拄双拐的美国老太太换票,忍着胃痛跑到对面一座楼,在换完票回来的路上,她眼前一黑,晕倒在草地上。当时,思路没把这些告诉妈妈。回国后,她才把一切说给妈妈听。妈妈听后心疼地掉下了眼泪,可在内心深处,她为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儿而骄傲!
  光说不练不会成功
  光说不练,不会成功;父母一切替孩子代劳,孩子不会长大。成功人士的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魔力。
  家长们可能还记得,邓亚萍夺取世界乒乓球赛女子单打冠军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21∶21,22∶22,23∶23。观众们都明白,在胜负未卜的关键时刻,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拼的就是心理素质;邓亚萍更清楚,她的身后有十几亿中国人的支持,有教练的鼓励,更有她平时综合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承受能力的磨炼,她沉着应战,一球一球地打,一分一分地争,最后终于夺取桂冠。
  黄思路三岁开始学钢琴,而第一堂课,妈妈就让她单独去老师家。思路个头小,直接坐在琴凳上够不着键盘,妈妈就为她准备了一个大枕头。妈妈把枕头绑在思路背上,像送大学生一样,站在大门口,目送女儿走出家门,到对面楼上的老师家上课。思路练琴的时候,父母也很少在一旁盯着,只是要求女儿在练琴时要认真,练好了,就可以去玩。
  从小到大,王晶从来不代替思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思路两岁就学会了用筷子,三岁时会自己洗澡,四岁时会自己洗头发。
  在妈妈的耐心培育下,黄思路从小就养成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上小学的第一天,她把每一本书包好,又一一放进书包。长大一些后,思路学会了自己补衣服、缝扣子,修自行车,上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她在学校生病了,放学后独自跑到医院看病。当外公得知消息赶到医院时,她已经把药都取好了。
  黄思路说:我妈从不会因为年龄小而迁就我。妈妈好像一直都很平等地把我当成大人,这让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大考虑年龄问题。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思路读小学四年级那年,看上了一条裙子,只是大了些。思路请妈妈帮着改一改。可是,妈妈说:你拿得动针线吧?拿得动就自己缝。思路就自己动手,缝了一个下午,把裙子改好。那条裙子我非常喜欢,穿了好多年呢!思路自豪地说。
  这就是孩子的感受。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哪怕做不好。因为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今天的孩子比我们棒!我跟王晶发出同样的感慨。
  黄思路十二岁那年要去北京参加少代会,王晶把女儿带到机场售票处,让女儿自己查询航班的时间和价钱,自己只站在远处看着女儿。
  在王晶的家里,永远听不到有人说:孩子还小。遇到难事,妈妈总是退一步,摆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样子,说:娘勤女儿懒。山不转水转,机会来了,就开发你的潜能吧!
  这么一逼,女儿居然带给妈妈一个又一个惊喜:鞋匠不肯修的鞋扣,她想办法修好;淋浴龙头坏了,妈妈全身湿透没有修好,思路往里面夹块海绵就解决了问题;上大学后,宿舍电话不通,她也动手去修。
  十六岁时,思路一个人出国学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她克服了很多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还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自力更生挣路费。回国后,她把出国求学经历写成一本书,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妈妈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