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宇歌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她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谁如果总自以为是、依赖和懒惰,只能被淘汰;只有学习、勤奋、自强,才能不断进步。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这样。过去如此,这样的事情现在仍然可能重演。?
【点击:故事往往是孩子明事知理的重要渠道。明智的家长应该把一些健康有益的读物向孩子介绍,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影响,启迪和教育。其结果要胜过“婆婆嘴”成百上千次的唠叨。】
宇歌正式上学前待的幼儿园————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离她家有5站地。为了培养女儿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出好身体。从小每回上、下幼儿园,都是父亲在前边骑车“开路”,女儿在后边跟着跑。
小宇歌一到4岁,学会了骑两轮自行车。刚会骑,父亲就领着她各自骑车,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北京郊区大兴县去了。返回时,宇歌乏了,父亲就用绳子拴在小自行车的龙头立柱上,父女俩一前一后,就这样一起“骑”回了家。
为了开阔女儿的视野、增长见识,父亲每次去外地出差,也都尽可能带上女儿,为她增加阅历创造有利条件。到小学3年级时,宇歌已经跟着父亲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爸爸还准备进一步放她去独立学访全国乃至世界呢。
宇歌3岁时,父母带她去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中直礼堂”看电影。当时的电影连续放映了两场,中间休息几分钟,全场大亮,人们各自随意:有的上厕所、有的到柜台买汽水喝、有的站着或坐在原地聊天、休息。为了锻炼孩子的胆识和勇气,此刻马弘毅先生鼓励女儿说:“宇歌,你到台上去给大家敬个礼,为大家表演一下你在中国少儿中心学的舞蹈‘小鸭子’吧。大家一定爱看,给你鼓掌。”宇歌勇敢地上了台,场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张着嘴不知前面发生了什么。直到小宇歌表演完,人们才从惊讶到佩服,送上一片喜悦的热烈掌声!?
【点击:马弘毅先生教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教子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只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形成,他都会恰到好处地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孩子也会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下“潜滋暗长”,从而使人格不断得到完善。这是相当高明的教育手法!】?
有人不相信家教的作用,他们说,小宇歌从小一定是“早熟”的,少年老成,性格天生就好。
马弘毅先生笑而并不同意这些说法。他认为,小宇歌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也爱玩,也爱和父母撒娇。他讲了这样一件往事:
宇歌上小学3年级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买双旅游鞋上体育课用。父亲当时到街上去给女儿买鞋时发现:旅游鞋每双要价34元,而每双雪地靴仅需14元,同样适合运动课穿用。于是他给孩子买了雪地靴。宇歌因为没看到自己希望的旅游鞋,难过地哭了。马弘毅先生坐在沙发上把孩子搂到怀里,语重心长地开导她:“你经常跟爸爸一起参加我的老同学全班聚会,我穿得很朴素,你觉得我因为衣着简朴而影响了大家对我的尊重吗?”女儿摇头,否认了父亲的提问。“我带你参观过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故居,他的家阔吗?那里摆放的家具我们也有。可是他却是全国人民的领袖呀,他的声望并没因为他的家被看上去很一般而受到丝毫影响。”父亲的话让宇歌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宇歌的双眼还挂着泪花,就高高兴兴地自己把雪地靴穿上,跳起来说“爸爸这双鞋真好!”第二天,小宇歌美美地穿着父亲给自己买的雪地靴上学去了。体育课上,她欢蹦乱跳,玩儿得可开心了!?
【点击:当前,在许多家庭施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弊端:家长不向孩子讲明事理,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或意见,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影响亲子关系,称这种家教为“好心办蠢事”并不为过。】?
四、挑战新世纪
有人评价并称颂马弘毅先生教子有方,认为宇歌的健康成长,父亲功不可没。
马弘毅先生不想“贪功”。他说,小宇歌和所有孩子一样,原先只是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通过多方面教育,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做父亲的只不过起了点儿启发、熏陶的作用。
又有人质疑:别的家长都在帮孩子学习文化课,不仅督促孩子学习琴、棋、书、画,甚至还帮着批改作业,而你身为马宇歌的父亲,即不请家教,又不给孩子买课业辅导教材,反而偏偏只重视主动教她如何去吃苦、助人、服务社会,这图的到底是哪门子呢??
马弘毅先生说:“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思想解放、心胸开阔、远见卓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廉洁诚信,富有高度民间亲和力,民主、宽容、创新、自立、图强的开放型,高素质,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有为人才。将来他们要以中国为出发点,与国际社会、世界潮流同呼吸共命运。现今我们培养孩子,一定要偏爱真理、深入人心、立足社会、放眼未来。这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今生使命,与重大社会责任。”?
【点击:斯人斯言可谓高屋见瓴、远见卓识,讲出了非一人久欲倒出的万众心声!提出并能自觉地朝着这个大方向去培养孩子,使人不由得兴奋地以管窥豹,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希望!】?
五、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我们现在身边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更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性。
有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为新世纪培养的人不能让他只知道出人头地,而是要让他或她都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追求的人。向着这个目标培养孩子,无疑可以跟上时代步伐,前途无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乃至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群体性地葬送掉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
可见,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准首先应该定位在“德”上。
为什么要将德,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仅从孩子成材的角度看,无论将来从事哪方面知识的学习,也无论他们从事哪项专业工作,都需要首先具有饱满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产生学习、工作的动力。而这种热情又源之于何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法国医生史怀哲说:“没有比服务人类更崇高、更能激发人的热情了。”可见,为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造福人类————这才是最深、最广的动力之源啊。
马弘毅先生对女儿自幼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她,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告诉她,不要过分看重回报,不要为了得到回报才去付出;告诉她,我们付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更幸福、让社会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这些谆谆教诲,无疑都是马弘毅先生为女儿的健康成长,输入的用之不竭的伟大“热能”。
现代西方教育家,对美德在成就人的事业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有精辟论述。他们认为:只有你对别人有所奉献时,你才容易被别人接纳,使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你事业成功的最重要保障。另外,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具有宽广的胸襟;才能相当豁达、乐观;才能较少地考虑自己,丢掉患得患失的情绪。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一切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助推器”。再则,乐于助人的人,也很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从助人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从回报中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正是促人奋发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有所作为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