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小宇歌,在人生旅途上迈着那么坚定的步子,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广交了那么多朋友,她小小年纪,顶天立地的热能和动力,无不源于其父前途无量的美德教育!(注:该生已于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清华电视台主持人)
二、教子要成大器才有好结果
中国少儿作者马宇歌日记:《我会成为那只海鸥》-[感动情节]
在辽东半岛插向黄海的最南端,我告别了美丽的港口城市大连,只身踏上客轮奔赴山东·威海。
跑到船身后甲板上,侧脸迎着海风,倾听船行时的巨大涛声,只见海面那道被钢铁划出的白色痕迹,跳跃在深蓝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边。远处风平浪静,没有岛屿。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种生命能够到来。哦────那是什么?视线尽头出现几个小黑点。越来越清楚────那是海鸥!我惊喜极了。
一只海鸥飞在前边,其它几只尾随其后。抬眼面对它们,不知海鸥正在追赶什么。越来越近,顺着它们飞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帜,树立在船顶迎风招展!
霎时,我真被感动了,被这些如此执着的生命所感动!我目不转睛,挺胸望着它们,把心中的赞歌唱给它们听……
海面出现几座零星小岛,两只海鸥弃队而去,飞向那些看似很美的乐土。也许它们觉得,栖息小岛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奋勇拼搏要舒服。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另有3只不愿如此,仍然在我头顶飞翔。
突然又有海鸥经不住诱惑,改变航向飞走了。结果还剩两只,一前一后相互激励,奋勇坚持着。不久,其中1只实在没气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后仅存的那只海鸥。是它,对,是它!它是那只一直领头在前的海鸥。风起天阴,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海鸥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动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飞起来。海鸥扇动翅膀的次数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距离越拉越远。终于,它在我的视线中也消失了。
这时,滴滴雨点落到我头发和身上,滴满我的两颊,好像泪水一样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愿离开甲板,抓紧船舷,依然注视着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线,期望奇迹到来。
我失望了。但我身后,那面旗帜依然飘扬!
我再次远眺。远处又跚跚飞来几只海鸥。哦,我清楚了,在那几只海鸥中,飞在最前面的还是它!原来,暂时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泪水,朝着它,跳跃起来不停地挥手。它加快速度,冲风破浪,飞到轮船上方。现在,它已经由追随,开始超越船头,为船开路,指引航向。
从追随一面旗帜,到携同大家同舟共济,一道奔向新的广阔彼岸,这跟我心中一直怀有的某种东西,多么相似!
我要做那只海鸥!
我会成那只海鸥!
国人猛醒结合亲情与人生对孩子进行真实教育太重要
●《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之二●
[图为作者思语1994年7月在原广西民族学院毕业前留影]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在2008年暑假写到)我在网络上,海量深入查阅当代炙手可热的著名教育研究对象、北京的清华大学本科2005级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清华电视台学生负责人“马宇歌”的资料时,看到了《学马宇歌爸爸及早对孩子进行生命规律和人生教育》一文。这是一篇非常难得的佳作,它和它的引文,堪值深入研读。逐文搜到它们仔细阅过,使我感同身受。马宇歌的爸爸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名不虚传,确实不俗。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非一般人所能做到、非一般人所能想到,很有临风世界,信服天下的大家风范。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谁都无法避免这个轮回。说得更透彻些,其实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向生命终结的过程。可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又恰恰忌讳死亡。所以不少成年人总要回避这个话题,尤其在孩子面前。大人每每在孩子问及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讲些类似化蝶高飞、破茧重生的美好童话,有几人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身为文化之人,对孩子据实相告呢?
不错,我们做父母的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不愿意孩子过早地明白人世间的艰辛。但是,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幸事件总是突然而来。比如CCTV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的那些天灾人祸、亲人离去……等等重大可悲事件。生死就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一点无法回避。人这一生,原本就是在不断痛苦——承受——再痛苦——再承受中走过来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回避人类的自然法则——生离死别。包括我们自己,终一天,我们每一个人也会走到生命的终结。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谁可预料?或早或迟,生命本就太脆弱。经过2008年这极特殊的一年,所有中国大陆每一个人对这一点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若是死亡突然降到我们做父母个人的身上,事先又没适时对我们自己的孩子进行过具有相当深度的生命规律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孩子将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和恐慌!
我们的孩子还有其长长的人生道路要走,还有许多未知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为什么不在当今幸福教育过滥过剩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对他们进行一点正确的相关戒告,比如及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
我们总是害怕死亡的情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破坏性影响,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极力回避死亡话题;唯独没有想过,要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最常见的现象,它就像春天长芽,秋天落叶、花开花谢一样,同为一个道理。我们害怕死亡的话题会给孩子造成恐慌,唯独没有想过突发事件一旦来临是人类根本无法抗拒的,生命原本脆弱,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好好呵护自身。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做到与孩子一起直面死亡问题,分担其将来必会遇到的悲痛呢?既然生老病死无法回避,那么就要教育孩子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好好地活着,坚强地活着,感受阳光,感受生命的绚丽多彩多姿,这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身为父母,我和马宇歌爸爸一样,认为有这个必要和责任让孩子适时懂得死亡,并像马宇歌爸爸那样还要早早地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孩子,要更加深明生命的意义,珍爱人生。
今年2008年暑假过后等再开学,我的女儿闺闺就将进入小学四年级了。记得还在她6岁之时,2005年夏,她对生老病死突然有了兴趣。2005年农历七月十四鬼节,她忽而问了我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死去?是不是他们不爱我才会这样?”闺闺不停地向我提问:人为什么会死呢?人的死为什么都很突然?是不是不爱自己的亲人了他(她)才会死?要不他(她)怎么会忍心让家人为了他们的死而伤心落泪呢……
问这些话时,我的宝贝流着眼泪。因为她出生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她的亲爷爷、亲奶奶,不知道他们爱不爱她。我没有回避孩子这些问话,坦然告诉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象大自然的四季更替、花开花谢一样,有了生,必然会有死。人类的生老病死,全然不在人自己的把握之中。所以不存在因为不爱孩子或不爱自己的亲人了,爷爷奶奶才去死的事;只是身不由己,到那一天不得不离开人世,他们才早早地先你而去了。亲人都是带着爱和牵挂离开我们的。生命真的很脆弱,令人难以相信地脆弱。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坚强起来,不能只是害怕。要很开心并快乐地生活。要相信即使死去的人不在了,他们还是爱着我们的,会盼着我们过得很开心、很快乐。(见我以“秋夜思语”为名,当时在“敏思博客”自己的园地“夜半无人私欲时”接连写的两篇纪实文章《七月十四晚,女儿突然哭了》2005年8月19日发表、《不要离开我》2005年8月20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