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儿童资源网

教育部长向教育厅长推荐的一组文章


  我从没指望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经过我的这番话语,能够真正明白生和死的深刻涵义。我当时只是不想回避死亡话题,不想缺乏认真态度地敷衍自己的孩子。我最想告诉她的是,逝去的亲人是带着爱和不舍离开我们的,纵是生死离别也阻止不了这份人间的挚爱亲情。
  正是由于如此,在我父亲后来去世时,我没让女儿回避,闺闺自始至终都由我带着参加了整个送葬过程。老家的小城风俗不让孩子踏足殡仪馆,不让孩子作最后的告别,我一一打破它们,因为女儿坚持要和我们一起送走最爱她的外公。
  给我父亲送终,是我女儿平生第一次直接面对亲人离去。女儿当时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她一再对我说,外公最疼爱她,外公在天之灵会护佑她,会在天上一直看着闺闺长大的。可想而知,为有这样的小女儿,当时我的心里在怀着巨大悲痛的同时,又有多么地欣慰!
  2006年和2007年是我家生活的多事之秋,我们自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悲痛场景。在这两年里,我们不仅送别过自己的亲人,还送别过友人。只是女儿的表现,由于教育在先,她一概十分坦然,尽管当时每每泪流不止。那是因为她早早明白了人既然会死,自然更加重视人间亲情之故。
  现在就算已然过去三年,我也不能说女儿对死亡没有了一丝恐惧。对此,恐怕连成年人本身,都无法能够真正地做到。但是,至少闺闺开始从我的提早教育和实际生活的接触中,一点一点体会到了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生一样平淡无奇。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自然就有散。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给孩子一份足够健康的心理影响,面对突发不幸事件降临时,他们就会坚强地面对悲痛、不被生离死别所打倒。
  我之所以能像马宇歌爸爸那样一直这么做,和马宇歌爸爸一样,不仅是源于对生命无常的切身感受,敬畏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都是孩子的生身父母,我们对孩子天然怀有无限的爱。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坦然地面对生老病死,尤其是死别,还是因为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到那一天她万分地悲痛,也希望闺闺能够带着亲人的祝福,坚强地活下去。女儿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要让自己的孩子,心里没有一丝受骗的阴影,像清华学子马宇歌那样,洁白如瑕,顶天立地,迎着真正意义上的壮阔人生,融入大千社会,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作者: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思语)
  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作者:中共陕西省宜君县委田敏莉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让读书改变我们的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的一种求学求知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先哲极力推崇的、最佳的自我修养模式。有则报道记述了当今一位小女孩,8岁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该台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记者,10岁开始在父母的赞同支持下独立到外地旅游,并且不用讲稿就可以应邀站到大学礼堂给师生们演讲,13岁时只身走遍了全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多个地方——行程长达30万公里。不仅如此,她从小学二年级始,还写了近40万字的随行日记。那么,这个天才少女是谁呢?她就是现在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2005级大学本科正在攻读文、理科双学士学位的在校生,兼马拉松运动健将、清华大学电视台主持人与记者——马宇歌。这个美丽出众的才女,早已被广泛誉为“中国最成功的素质教育典范”。
  可是刚才我所举的实例,也仅仅是这个女孩子许多动人故事中的一小点而已。同学们各自上网去搜“马宇歌”这三个字(宇宙的“宇”、唱歌的“歌”),将能看到大量关于她的各种报道、海内外研讨文章,佳作不下数万篇。
  马宇歌,给我们的突出启示是——她的成功,源于1998年初她10岁之时,便立下了弘大而坚定的志向,那就是马宇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她成功的更主要因素又在于,她后来都一点一点把自己立下的这些誓言,全变成了实际行动。关于马宇歌的报道,有一段专门讲的就是她怎么读书、读了哪些书的。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大概只有9岁的孩子吧,那时她就已经开始一本一本大量阅读国内外名著了,如《悲惨世界》、《红岩》等。到小学五年级时,她读完了70多本世界名著。国内名著,以四大名著为主。还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如《领袖论》、《君主论》、《华盛顿传》、《世界史》、《中国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中国历史》等等。面对着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真的有些自愧不如了。说实话,这位年仅10岁的女孩看过的书,对我这个已近而立之年的年轻母亲来说,很多都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其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我至今还没有翻阅过它们。真是羞愧难当啊!
  让我们再看看10岁时的马宇歌,给自己制定的到14岁前,她的人生五大奋斗目标其中的以下三项吧:
  一、独自去远行,要只身行万里路;(这她已经完全做到了,她的行程不只万里,而是中国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
  二、读书,能自己读书、做笔记,有自己的见解;(这,她也做到了。她读书,有批语,有在重要内容上面的圈点勾画)
  三、出版自己的书。(这个只要马宇歌的父母同意,她写的日记、游记、文章和外出拍的图片就可以出书了。这个目标她也达到了,现在载有马宇歌亲笔文章的出版书籍,市面上摆得很多)
  同学们:讲到这里,不知你们的感受如何、感觉怎样?总之于我来说,对这位小女生是佩服之极,钦佩之至的。我认为:马宇歌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她从小喜爱读书是一点也分不开的。不论是她当初坐在父亲怀里与爸爸一起读《苏菲的世界》,还是独自外出远行时一路看过的长篇小说《红岩》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书伴着她长大,才使得她从小就能立志,并于后来坚持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可见读书与成长,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啊!
  有人问过马宇歌的父亲:“你的女儿有那么多笔友、朋友,你就不怕女儿早恋学坏吗?”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学校和家庭正在面临的最头痛问题。马宇歌父亲的回答是那么轻松,他说:“我不担心。因为我平常培养她形成了对生活的科学看法,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是非观念。我相信,她读了那么多书,哪些朋友是可以交的、哪些朋友是不可随便交的,她自会有能力分辨清楚的。至于早恋,如果你培养了她自己具备了很高的素质和远大的抱负,她的意识提高以后,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也会跟着提高吗?所以我也相信,她是不会早恋的。”同学们,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可以明智”吧。
  的确,读书可以使我们明白是非道理:哪些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哪些事情是千万不能去做的。现实谁早恋了,一定是有用的书,他读得太少了;以致自己到了今天都这么大了,竟然还不明白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所以才要耽误自己的青春、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不顾一切地要来伤害关心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一意孤行地与光明前途背道而驰。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一旦失去长辈的养育呵护,明天就要饥寒交迫沿街乞讨,被大家所遗弃,走上当初个人执意选择的可悲人生!
  按常理而言,任何一个人如果取得了马宇歌现在的成就,都难免要骄傲的,可我从她身上却怎么也看不出这点。那是因为正像其父所言:“她从自己读过的无数人物传记中,从现今无数新闻报道中,从她拜会到的全国各地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朋友中,找到了自身的榜样和相比别人的差距。由此她才有可能真正醒悟到只有虚怀若谷、容纳百川,才能促使自己不断上进的道理。一个人有了这样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其实也是顾不上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