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儿童资源网

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争取好学校没错,但是如果把未来的赌注都押在好学校上,那就把劲使偏了,最后的结果也会走样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更关注个人的努力,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过于强调外界环境,只会让孩子更不自信更不负责,也更容易自怜、抱怨。
  其实年龄大一些的家长,只要看看同龄人的状况,就会发现每个人在学历、学校方面的出身,对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认识的人中,有很多人毕业于很普通的院校,但是因为有着乐观的性格、较强的生活能力、或很好的社交能力,现在生活得也很不错。
  当家长的因为爱子心切,很容易陷入眼下的成绩竞争中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成绩放在一生的背景下来看,想想究竟什么对孩子未来的一生有真正的意义,我们就会把成绩看得淡一些。
  何况中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好成绩常常不能反应真实的能力,好学校不见得就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我看到很多大家都争着要考进去的顶级中学,其实带给孩子的是更大的压力、对健康发育的影响、和扭曲的价值观。有的学校甚至存在不科学的课程安排,比如有些名为外国语学校的中学,从初中开始就只重视外语教学,忽视其他科目。学生从小就有了学习是为了将来出国读名校这样的观念。等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几乎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因为很多科目没怎么学),只有出国一条路可走。这些孩子没有受到全面的教育,也失去了更多未来的选择,这对付出巨大辛苦的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总之,只有当家长和孩子都能放下对成绩的执着,我们才能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学习上。
  学习的真正意义
  除了兴趣,前面还列出了许多其他的学习内在动机,其实,那些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这些动机和意义或许不那么直接、不太容易量化、或者要很长时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得不到我们的重视。
  孩子生活阅历有限,难以认识到这些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家长就有责任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些意义。
  比如,我们与其告诉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挣大钱”,不如多把别人身上的好的品质归因于教育。我们可以给孩子指出,周围的亲友或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幽默感、优雅的谈吐、迷人的魅力、对生活的热情和生活情趣、成功的事业和家庭的幸福,等等,都是受教育的结果。
  我们可以改变对学习的功利性的态度。少了功利性,记得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就会对孩子的学业有不同的安排和规划。
  现在的孩子,学龄前和小学时上了很多的兴趣班,孩子没有太多自由玩的时间;五、六年级开始补习小升初;上了初中,那些兴趣班烟消云散,大概只有琴童还在为了考级而练琴;上了高中就立即开始为高考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更重视那些有功利目的的科目,而对于其他学习任务或活动,比如体育、音乐、文学、社会活动,等等,只要跟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就不够重视。
  其实让我们看看那些“超级学生”都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对这些超级学生的介绍。他们不仅成绩好,而且在艺术上或文学上或科学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还常常是学校里的活跃人物,他们创办校刊、组织学生活动或社会活动。他们为什么会做到这些?难道只是因为天分或错题本?
  这些学生往往从小就参与那些不带功利性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由于没有功利目的,所以往往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责任感,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学习管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自然将在他们学习所有科目时都发挥作用,所以他们的成绩也就更好。那些非功利性学习任务所占用的时间,其实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重要。想一想,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他所浪费的时间和低效学习所耗费的时间可能要更多。
  让孩子只围着功利性的学习任务转,只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看清学习的真正意义,目光短浅,缺乏主见,心理被恐惧所占据。
  最近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中考前,参加沈阳一所最好的中学的录取考试。他家在辽阳。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在最后一轮考核中以几分之差落选。全家人都为此落泪。我觉得他们对孩子学业教育的重心有些偏了。
  我的一个中学好友,是大学教师。她的女儿小升初考得好,考进的就是那所最好的中学。初中阶段她学得很辛苦,据说基本上12点以前没睡过。他们英语的阅读文章是大学六级、考研难度的。举个例子,美国大选的时候,老师发下文章,按她女儿的话说,通篇只认得奥巴马和凯恩斯。
  后来她女儿中考失利,只考上一所很普通的高中。母女俩都为此消沉了好一段时间。其实在我看来,她女儿现在的身体和心理都比初中时健康多了。
  我的这个好朋友上学时跟我一样是好学生。记得回国后刚跟她重逢时,她说她完全同意我的看法。但是看到她在我办公室门外跟其他家长交流小升初补习经验的迫切样子,我不知道她在内心里是不是真的这样想。
  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认为观念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道理虽然可以那样去讲,做起来却绝不敢真的那样去做,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在社会主流风气的压力下,不敢坚持自己的学习观,我们不敢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学习动机。而从根本上看,学习的观念和动机源于价值取向。我们不敢坚持正确的学习观,正是因为我们屈从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当我们认为受教育的最大意义、人生的最大价值是金钱、地位和世俗的成功时,我们的学习观念和动机就走样了。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想,首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其中包括了优良品德的培养、对世界更全面真实的认识,以及具备各种能力,比如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情绪自控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享受生活的能力、完善自我和自我实现的能力,等等。
  让孩子受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并且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事情,为之投入地做一生。其他的世俗的成功和金钱只是教育的副产品而已。
  说到这,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小事。
  一次,我抱孩子坐公交车。这趟车的始发站是我们这里的大学城,所以车上常有很多大学生。那天上了车,我挤进去,站在两个女大学生前面,其中一人正捧本四级词汇手册在看,另一人打盹。两人都没有让座的意思。我当时还没有修炼得很好,所以心里自然有些生气。当然基本的涵养还是有的,就没有发作,暗自想办法。我决定学习《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学习他自己被抓被捆在柱子上仍然提醒大家下雨了快收衣服啊的高尚姿态。我晃晃悠悠拽着吊环,以最平和的语气说:“单词不应该这样背,背词汇手册会记不住的。”那女生飞快地白了我一眼,继续气鼓鼓地看书,估计她基本上当我是精神病了,就更不给让座了。后来远处的一位男士看不过去,让了座。这位男士居然称呼我为“老师”!
  现在想,这位女生的不好的学习方法和不让座行为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事情,这两者有着微妙的联系。
  一个人如果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仍然没有学会基本的做人准则,那他所受的教育一定有问题,我还可以据此推断,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一定不太对头。学习动机不对,学习方法自然低效,学习结果也不会好。比如这个大学生,即使考过了英语四、六级,她的英语恐怕也没有真正掌握好,也难以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