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儿童资源网

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我在国外接触过很多学生,其中一些小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责任感让我印象深刻。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学习,那语气完全是像大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我们都听说过国外学校课程是什么样的,所以想必大家都会理解这种责任感。后来我回国教英语时,有学生来问课程,常有人会懒懒地惊呼:“还得复习啊!”——大概他们指望老师应该会发功!
  说到这里,有人早就在想了:你得看看国情呀,我们是在中国,是应试教育,我们是这样的教育体制!
  现在的教育体制自然是问题很多,但是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总是抱怨并没有太大意义。我觉得我们也真的不应该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考试本身并没有错,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关键不在于考试,而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应试教育上,这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感的想法,是受害者的思路。我们的这种想法已经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孩子很自然地会这样想:教育体制这么糟糕,你怎么能指望我成绩好?
  那么最初,是谁让孩子有了为父母学习的想法?是家长。
  很多家长的口头语就是:“你给我好好学习!”。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插手孩子的学习。在课外补习班,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会替孩子做笔记。回家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考前跟孩子一起复习。所以孩子从小就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觉得自己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家长们会想,你不看着他,他就学不好啊,作业也写不合格啊。那么,让我们回想一下孩子是怎样学会走路、学会自己吃饭的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已经保护过度了(包括我在内),现在正是该吸取教训的时候了。孩子的这些成长环节,道理都是相通的。学会自主学习,其意义远远大于做好某次作业。
  妈妈们还经常以“情感绑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结果孩子就明白了自己是在为谁而学——为了妈妈!
  孩子再大一些时,家长会为孩子的升学而操尽了心。家长们不惜调动一切资源去找名师补习、去搬家或交赞助费以便能进好学校。家长们为了升学所付出的代价会给孩子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孩子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学习成绩很重要,可以决定未来一生的成功幸福;学习全靠外界环境和资源,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我欠爸妈很多,因此我有义务达到他们的期望。由此,孩子会更不相信个人努力的意义,学习也更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但我们常把独立性局限于生活能力,而忘了学习方面的独立性。或者我们没有忘,只是不敢去放手。当然家长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所谓放手,就是要给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怎样把握好这个尺度,怎样明着放手、暗中掌控,这些技巧就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摸索。这是比凭着自己的性子去管教孩子要更有难度的。
  其实很多有心的家长如果在其他方面的管教都很有办法,那么这些有效的办法同样也适用在学习上,比如遇到问题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想出办法;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方案和计划,自己监督并调整,而不是替孩子做了;在课外少让孩子上补习班,多给孩子看一些课外书(中国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或者多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自主性的任务,比如学习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让孩子去做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等等,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很多家长都看过“虎妈”的事迹。她的一些做法过于极端,没有推广价值。但是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她为了孩子学音乐,自己几乎自学成了音乐理论家。后来孩子改学网球,她又偷着自学网球(这种学习能力说明她所受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这种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家长不应该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更何况我们现在是那么的不信任学校教育。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自己变成半个教育专家吧。我们只要少逛点街、少上点网,就有希望做到这一点,因为教育学并不是很艰深的学科(并没有轻蔑教育学的意思)。
  我们与其把时间都放在陪读上,或者只是在知识上给孩子辅导,不如自己学点教育学,了解现代教育理念。只有我们刷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才不会继续沿用自己当年学习的方法,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家长自己有了高度,才能有勇气、也有办法对孩子去放手。
  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让孩子开动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外在动机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学习。这个有很多:为了考试、为了具备各种技能以便将来找工作、为了出国留学、为了让家长满意,等等。
  外在动机当然很有用,它能给我们设定时间限制和硬性标准,让我们有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有了一定的压力。它能提醒我们去自律。
  但是外在动机的动力很有限,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必须要去学,那他的学习效率不会很高,结果也不会太好。优秀学生需要一个更强劲的马达——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你为什么真心地想去学习。就像前面说过的,当你有了两亿美元之后,你是否还要去学?这时你是为了什么而学?
  我认为,在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具有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一个人可以受用一生的,这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当然,目前学校的很多做法似乎正好相反,这暂且不多说了。如果我们家长认识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就应该更加重视这两方面,有意识地去开发、去弥补不足。
  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呢?
  我们也可以想出很多:为了兴趣、为了开发智商和情商、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开阔眼界、为了提高各种能力、为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体验自尊和自信、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我、为了能欣赏美、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了做一个更好的人、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少生气更快乐更幸福、为了有更强的受挫能力以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为了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
  看,学习的好处真的很多吧!我一口气列出了这么多,每个家长也都可以继续补充上更多条理由。
  我所列出的内在动机要比外在动机多得多,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多数时候都是被外在动机所左右,我想这也就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家长们每日所操心的种种事情:孩子是否抓紧学习时间、作业和考卷都完成得怎样、预习复习没、有没有学习计划和所谓的错题本、课堂听讲效率高不高、老师的好坏、有没有权威的或名校的辅导资料、补习班教学质量如何、同学的影响、学校的学习气氛、自己对孩子抓得紧不紧,等等,所有这些事情,其实都不是最要紧的。最关键的事情是: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
  怎样能给孩子内在动机?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先从兴趣说起。
  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学习的最基本的兴趣来自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大概都记得自己上学时,第一次拿到新课本时的兴奋感觉。现在的课本比起我们当年的教材,更生动更有趣。如果孩子们缺乏兴趣,那多半是因为我们以不恰当的方式让孩子在课本上耗费了过多的精力。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适合的课外读物,并适当引导,允许孩子自由探索,那也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