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儿童资源网

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无须质疑,我们国家的孩子因为学习而痛苦,从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她需要更快、更强、更好、分数更高、考更好的学校、超过一切其他人、将来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钱。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每天苦着脸学习,压力很大,我见过很多患病的孩子,其实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很多孩子都是在学习成绩排名前几位的情况下精神崩溃的。
  更有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结果精神出现问题,导致身体全面失调的。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个例,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都会表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孩子是非常无辜的,因为关于所有孩子的学习的观念,都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体系灌输给孩子的,孩子是很可怜的受害者。
  其中主要原因,虽然可能有社会考试就业结构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知道学习是到底为了什么。
  那么,怎么才能让家长和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为什么要学习呢?这种思考的路会非常的长,尤其在我们国家,其复杂性超乎想象,所以大家可以探讨,下面依旧是我妹妹罗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她的思考可能会有些建设性,因为她在澳大利亚的时候,曾经参与当地的教育机构的活动,这是澳洲人自己的教育,她曾经与当地小学的教师一起讨论过这些问题。所以可能对国内的教育感想颇多。当然,不一定对,大家可以多多探讨,希望这些内容对家长朋友们有益,对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健康有益。
  ————以下引自罗玲文章
  学习观与使命感
  外语学习的问题
  我回国后,很多人问我关于外语学习的问题,问得多了,我也对现在孩子们学习外语的状态熟悉起来。
  现在的学生学英语的方法很有问题。英语是最怕应试教育的一个学科。我曾无数次跟学生和家长们讲过学习方法的问题。成人学生一般都能听得进去,孩子和家长就差一些,我想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有应试的压力,觉得我说的跟他们心目中的学习方法太不一样,听着很不靠谱。家长们通常对我都非常信任,对我个人的印象都很好,口头上也说,老师你说得有道理,但就是不能坚持去做。
  我自以为在国外还曾研究过第二语言教学,有理论依据,自己也有学英语走弯路的体会,因此说得理直气壮。但是,或许我的建议听起来真的让人不好接受。比如,我告诉大家,当你更关注的是语言交流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时,你掌握语言的效率是最高的。可是孩子们从接触英语开始,接受到的就是正相反的指导:学生被训练要用全部注意力去关注语言的形式:背单词、学语法规则、划分句子结构。考试考的也是这些。至于说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每学期开始前,孩子们早已在课外补习班把课本学完一遍了,在校又要跟老师一起把课文嚼上无数遍,对课文里的内容早就麻木了,早没了兴趣。
  我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背单词。单词要通过在不同语境里反复遇到,通过多接触,去观察体会它的真实含义和功能,才能掌握。掌握一个单词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我们去背名单是不能真的认识这个人的,哪怕名单上有照片。我们只有多碰面,多打交道,次数多了,就面熟了,也知道了这个人的种种特点,这才算认识了。这样认识的单词,你才真的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词汇表里的用一个中文词解释一个英文词,永远都有语意的遗漏和误差,只看词汇表你是不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的。
  学一个单词只学到它的意思并没有完,更重要的是学它的功能,就是它是怎么使用的,否则就不算学会了,因为它没有用。按我说的这样去学单词,开始可能费点时间,但好处很多:意思准确、能用得上,不容易忘。其实如果从总体学习时间来看,这样是省时的——想想学生们从小开始到考研,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在背单词吧。背单词表可能有短期记忆,但是意思不准确,也不会使用,过后就忘。
  道理是这样说了,但是能真的去这样做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为什么?因为大家太急功近利了,根本没有这个耐心。
  中国人现在心很急,功利心也很强,合起来就是急功近利。学英语也不例外。各种年龄段的学生都认为学单词应该每天成百成千地学,很有大跃进的气概。我们家长更是有这样的期望。市面上的学习书和学习班也都迎合这种心理。我们看到无数以各种方法编排的词汇手册,就连儿童也有自己的词汇手册,比如把单词编成中英夹杂的顺口溜。英语班都做出各种吓人的承诺,这里就不举例了。
  因此,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要想改变大家的学习方法,哪怕只是学单词的方法,都是很困难的,因为实际上你要改变的不只是方法,而是态度和观念。
  所以最终我发现,传授学习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扭转学生和家长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不肯去改变方法,就是因为很多人的学习动机有问题。
  我们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个什么性质的事情?我们期望通过学习得到什么?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上学校?为什么学英语?
  假如你或你的孩子继承了两亿美元的资产,你是否还学英语?你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学?
  为了父母而学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说,古人为了自己而学习,现在的人为了给他人看而学习。
  孔子的这个“今”可以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看。
  很多孩子是在为了家长而学习。他们可能并不觉得学校的课程多有趣,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父母这么辛苦养育自己,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只有好好学习,拿好成绩向父母交代。
  我猜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一定不在少数。这样的学生甚至可能是好学生,可能有好的成绩,就像我中学时一样。但是他们不会有后劲,学到的东西也不会真的变成自己的——因为当初就是为别人而学,就是要交差而已,要的就是那个分数,并不是知识和能力。我也不例外。后来回想中学时学的很多历史、地理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尽管当时背得连哪句话在哪页的哪个位置都能记得。
  为父母而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要交差和自己真想学,那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前者重结果,希望速战速决,最好早点收工,好去做别的。自己真想学的人,他就会享受学习的过程,会不知不觉学了很久都忘了时间。
  缺乏责任感的感觉我们大人并不陌生。我们大概都做过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们都知道,那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生命,是在替他人卖命,所以你会觉得每出一分力气都不太情愿,会觉得一切都是苛求,都很过分,因此也就很容易心生不满和怨气。总之,就是总有受害者的感觉。
  这种状态有很多恶果。首先,对学习缺乏责任感会引发种种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当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其次,缺乏责任感就没有主动性。这样的学生缺乏目标、或者他的目标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主动制定的。他也会懒于去规划、去思考、去总结反省,更谈不上去做任何额外的探索和其他工作。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自主学习”。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就连老师也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施与者。学习的过程贵在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便只是为了记忆知识,最好的办法也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整理资料,这会比让学生抄现成的笔记更能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象。更何况多数时候,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去研究,得出自己的心得和结论。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不仅是了解知识,更是提高了技能,培养了学习能力。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