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而学习?
除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兴趣还来自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即使学习内容有些枯燥,如果学生经过努力,迎接了挑战,最终有了进步,那么这种成就感就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兴趣。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人们高兴常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
而对于很多学科来说,就像学英语一样,我们要遵循在旧知识的边缘去扩充新知识的学习规律,也就是要循序渐进。
由此想到现在盛行的超前学习的风气。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课程;上了小学就要每个假期都提前学下学期课;中考后要学高中课;高考后要学所谓的“大学预科班”……不知有没有给本科生提前学硕士、博士课的培训班!
我清晰地记得,初次看到高考后有人打出“大学预科班”广告时,我惊讶之余,明白了那些习惯于步步超前学习的孩子们现在已经长大了,已经上了大学了。我当时感慨,假如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如此没有信心,那么这个大学上不上又能怎样?
其实,如果学生主动去超前学习,那本是好事,说明他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问题是,现在的超前学习多是出于形势所迫,是被动的,是家长安排的。这种做法体现的是信心的缺乏——不相信自己按照正常的进度能取得学业成功,还有恐惧心理——害怕别人都学,自己落伍跟不上。孩子们吸收着这些心态去成长,总不是好事。
家长们可能还是要想,不超前学习,真的赶不上啊!其实我们应该换一换思路。我们要看到,在很多情况下,超前学习直接扼杀了学习兴趣。学生会由于课程难而没了兴趣,会由于重复学习课本而没了兴趣,并且还会由于没有时间去接触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没有时间去独立探索而没了兴趣。为了提前学课本,为了怕赶不上,我们付出了过大的代价——丧失学习兴趣。
我们设想一下,在孩子宝贵的假期和课余时间里,有多少有意义的、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啊!而当新学期开始,当他面对全新的课程时,他又该是怎样的全力以赴啊!
放下对成绩的执着
影响学习兴趣的,除了被动的超前学习,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
很多家长并不觉得过分关注成绩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们在心里的真实想法就是:学习不就是为了成绩吗!
学习当然不是为了成绩!很多时候我们把考试和成绩当成了目标,根本就忘了其实它不过只是路标而已。考试只是检测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就好像量体温不是治病。
在学习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只盯着路牌,拿路牌当终点,那我们自然走不到哪里,走不了多远。如果我们忘了学习的种种深远的意义,以为成绩就代表着一切,那么我们不仅会学得没趣,我们的成绩也不会太好。
关注成绩,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个十分无趣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如果功利心太强,那你慢慢都会变得讨厌它,觉得它是任务,不论你原本多么喜欢这件事。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家长和老师和教育专家在谈论高考。画面上,包括专家和主持人在内,都认为一旦高考失利,那么十年寒窗苦读就都白费了。我看得目瞪口呆。难道说十年的教育,如果没有高考成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我们会认为一个幼儿园文化水准的人同高中毕业的人是一样的吗?
十年的学习一定是“苦”的吗?没有乐趣吗?很多出国的人都感慨,外国人送孩子上学时嘱咐的话不是“好好学习”,是“Havefun!”。我当时也听得很不习惯,后来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即便是乐也是“以苦为乐”。很多孩子恐怕都难以想象学习原本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我们都记得,孩子在幼儿时是多么喜欢学习。幼儿每天都在以极大的热忱在学习:学吃饭、学说话、学扫地、学剪纸、学浇花。我正写这些时,忽然发现女儿没动静,出去一看,她正在卫生间里拿着抽子试图疏通坐便——当然坐便没堵。
淡化考试和成绩,帮助孩子慢慢看到学习的乐趣,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家长能给孩子学习方面的最大帮助。
要放下对成绩的执着,这不仅因为对成绩的过分关注会损害学习兴趣、会掩盖学习的真正意义,更因为成绩真的并不重要。
我们都知道,决定成功和幸福的因素有很多:智商、情商、财商、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优良品德、时机和运气,等等。所以我们很清楚,考试里的那些知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好好学那些知识,而是我们不要让掌握这些知识占据了孩子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我们要给其他的事情留出一些空间来。
比如说,我们要重视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用得上,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好的变化。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只是对艺术家或发明家有用,而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能否有创造性地去工作、去解决问题,这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所在。有专家指出,未来的世界不是知识和技术的世界,而是创造力决定一切的世界。
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怎样去培养?我们可以想出很多办法,比如阅读、科学实验、艺术创作、写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搞发明,等等。除了这些有目的的活动之外,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是随时都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在做白日梦时、在恶作剧时、在闲逛游荡时,都可能是在发展他的创造性头脑。我哥哥小时候就是个顽童,喜欢恶作剧,跟我相比,堪称作恶多端。他的恶作剧里体现了无尽的创造力。现在他给创造力找到了好的发挥的渠道,就做出了成绩。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专家表示,对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而我们的孩子大概这几方面的自由都比较缺乏。比较明显的就是,孩子们太忙了,没有丝毫自己的时间,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而往往正是在这些被我们认为是浪费了的时间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同时,我们家长对这方面的重视也不够。在大家的眼力,跟成绩相比,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巨大的奢侈。
其实家长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在一本书里看到对国外的“发散测试”的介绍。这类测试有这样的题目:“请写出下面物体的不同用途:1、砖块。2、毛毯。”家长可以现在就拿出纸和笔,看看能写出多少条来。
一位中学生给每样东西都写出很多条用途,其中有的实际,有的像恶作剧。比如关于毛毯,有“可以点燃,用烟火来传递信号;可以接住从失火的大楼里跳出来的人”这样的回答。而另一位智商很高,被认为是天才的中学生,却每样东西只写出了一两个用途。
作者在这本研究天才与成功的书里这样评论:“他们两个谁更有才气,谁更可能成就一番伟业,谁更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显然是前者。作者接着总结道: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既可能来自哈佛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也可能来自其他的二、三流大学。
由此又想到现在家长们重视成绩,其实并非真的重视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我们坚信这样一个思路:好学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学校,意味着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