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儿童资源网

反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二,孩子一旦已经哭了,你光是说“你要坚强”“你是男子汉”,很多时候不起作用,孩子哭得更凶,你更烦,束手无策。如果希望和孩子建立一个沟通渠道,那么,我们需要接纳孩子、懂孩子。所以,“允许孩子哭”的意思,一方面是尊重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倾听孩子哭泣,我们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第三,我们并不是任由孩子哭了一通就没事了。假如真的哭完就没事了,那么孩子可能会想:哦,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还哭,久而久之养成动不动就哭的习惯,甚至把哭闹作为威胁大人的武器。上面我已经分析过,孩子哭了之后,家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倾听,更要引导和帮助,比如,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让孩子分析自己的需求并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做法,都是在以防“重蹈覆辙”,也就是减少以后再次哭的几率。可见,并没有“鼓励孩子哭”。

  2、“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哭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还有的家长会这样说,孩子哭的时候我告诉他:“不要哭,哭不能解决问题,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坚决同意,没错,哭确实不能解决问题!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当然知道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我仍然需要通过“哭”的方式来释放压力,缓解情绪的紧张,或者表达内心的委屈不满,等等。哭有用吗?没用,好像对解决问题没有直接的效用;但是,又有用,因为对调节我的心态、恢复我的智慧,是有极大帮助的。

  假如家长对孩子这么说了之后,孩子能够停止哭泣,并且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那么,这样做相当相当成功!

  但实际情况是,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听这句话吗?

  显然不是。

  反正笑笑不是永远这么“听话”,从向我求助的N多网友描述的孩子情况来看,形势更没有这么美好。孩子根本不明白“哭不能解决问题”,他只是需要释放一下他真实的情绪而已。此时的家长,是不是开始责骂孩子任性、坏脾气、不讲道理呢?

  所以,又绕回来了,第一步还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啊。

  你会发现,一旦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接纳、得到了安全地释放,他就会有一个自动的机制去恢复。哭过之后,就会恢复理性和冷静,恢复他的智慧。一个人恢复冷静了之后,才能再讲道理、再积极思考,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遗憾的是,人们第一步总是走错,情绪一来就压抑、就否定、就排斥,结果是越压抑、反抗越大,最后连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处理负面情绪的三个步骤,我在《何必做一个强颜欢笑的“伪快乐妈妈”》一文中详细分析过,这里再次强调。第一步是接受和承认情绪,坦然面对,不要急于摆脱,不要逃避。我们仅仅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第二步是,安全地合理地释放情绪。“安全”,指的是不伤害别人的做法;第三步是,理智地思考引起负面情绪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集中在情绪。

  所以,只有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进一步帮助他解决问题。

  3、“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哭,是源于一定的需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满足,并不是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正确的。这要家长做判断和决策。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妥协让步,那么,孩子就会发现哭闹的“好处”,以后把哭闹当成威胁大人的手段。所以,家长的立场要坚定。

  允许孩子哭和坚持原则,并不矛盾。即便对于不能满足的需求,仍然可以允许孩子哭。比如,孩子想要买很多玩具,妈妈不买,孩子哭,那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他通过哭泣发泄他的气愤,甚至可以感同身受地理解他:“那个玩具真好玩,我也想买,可惜我们今天已经买了3个了,不能再买……”同时,妈妈要“狠狠”地坚持原则,说不买就不买。态度虽然是平静的、温柔的,但是,立场是坚定的。对待不良行为,也是如此。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反而更能遵守我们在“行为”上给他设立的规则和界限。改天我再专门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