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儿童资源网

反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让我们做孩子的“情绪垃圾桶”,平静地、耐心地倾听,允许他自然地释放情绪。当他把“垃圾”倒得越彻底,他所能容纳和承载的东西,将会越多!

  四、在孩子哭过之后,家长要做什么?

  接纳情绪,只是情绪管理的起点,并不是终点。

  一旦我们允许孩子通过哭表达情绪,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后面的过程,开展起来往往会顺利得多。反之,如果你一开始就制止孩子“不要哭”,他会反抗,从心理上有抵触,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将会举步维艰。不信,你可以试试?

  1、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后再遇到一些事情时,可以“说出来”,代替“哭”的方式。

  说出来,比如,我正在搭积木,你打扰我了,我还没玩够,我很生气;比如,丁丁拿走了我的图画书,弄脏了,我不高兴;比如,我不愿意妈妈抱着别的小妹妹,我想要妈妈抱我;比如,我非常喜欢那辆遥控飞机,我很想让爸爸给我买一个;……等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说出来”的需求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满足,这需要家长的判断和决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说出来”比“哭出来”好。

  2、如果“哭”不足以宣泄情绪,引导孩子采用其他安全的方式。

  比如,砸枕头,撕纸,疯狂地跑步,做运动,找个地方自由地呐喊,大声地唱歌,或者,让孩子把糟糕的心情用笔胡乱地画出来,等等。

  3、帮助孩子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等孩子释放情绪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问题,只要情绪背后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下次就不会重蹈覆辙。想一想,成人不也是如此吗?正是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就不接纳情绪,也不会安全地释放情绪,所以,反反复复陷在情绪中无法自拔,不会理智地分析。

  五、哭(释放情绪)与性格坚强的关系

  说到“哭”,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脆弱”“软弱”“无能”“悲观”。

  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坚强、勇敢、乐观,这些都是人性中美好的品质,每个人都向往自己成为这样的模范。然而,坚强是“装”出来的吗?是“压抑”出来的吗?是“强忍”出来的吗?

  我们常常这样理解,坚强的人,很少哭。可是现代社会里,有多少人活得“真实”?很多人都在伪装坚强,表面上看起来活泼乐观,内心却无比脆弱,千疮百孔,经不起风吹雨打,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不是靠压抑出来的!坚强、勇敢、乐观,这些正面的品质,是建立在悲伤、愤怒、沮丧等等负面情绪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处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恰恰决定了一个人的积极品质。

  当管理情绪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不再是接纳负面情绪的主要问题了,而是怎样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通过改变认知、调节思维方式、发挥智力结构等等途径,以后我再专门讨论。有一句话我说过好多次,有怒火,压抑不发泄,和根本没有怒火,这是两个境界。

  六、对“允许孩子哭”的误解

  1、“允许孩子哭”并不等于“鼓励孩子哭”。

  肯定有人会说,孩子养成哭哭啼啼的习惯多不好?尤其是男孩子,要做男子汉,怎么能那么娇气?

  第一,有时候泪水不是一个人的理智可以控制的,这可能涉及到生理结构。从《女人的哭泣是男人的噪音》后面的诸多评论中,我看到很多人都说:我想哭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确实如此,我也是,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怎么看事情,假如事情真的触动了我的内心,眼泪是哗一下就会滔滔不绝涌出来的。至于那些不爱哭的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泪腺没有这么发达,也不一定代表他们就更坚强。所以,孩子也是如此,并不是你说一句“不要哭”他的泪水就能咽回去的,更何况,孩子的自制力还需要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