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不够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够好,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面对挫折、伤害、悲伤、压力、委屈、失望等等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淡定,是不是也太不靠谱了?退一步说,我们自己能做到冷静和淡定吗?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慌了,只会叫孩子“不要哭”,结果呢,适得其反,孩子往往哭得越来越凶,家长则被闹腾得越来越烦,搞得两败俱伤。
还有的时候,孩子表面上确实不哭了,貌似家长制止成功,但是,情绪背后真正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内心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怕他一哭就会失去父母的爱、就会惹父母生气、就会被打骂处罚!所以,小小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也许你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很遗憾,他也可能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理压抑、更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被压抑的情绪,会憋在心里,找个机会转移到其他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迁怒”。被制止的哭声,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比如,他上午想哭的时候,被大人喝斥,他强忍住了;结果中午,他带着情绪吃饭,故意打翻了饭碗,又引来大人一顿臭骂。瞧,没有被合理解决的情绪就是这样恶性循环。
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哭,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发泄,哭是表达内心的本能反应,我们成人也会偶尔哭一哭来缓解压力。哭与笑一样,是人的两种不同情绪。为什么孩子笑的时候,不去制止?他哭的时候,要去制止呢?
如果允许孩子哭一哭,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什么也没有!
“哭”,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最大的心魔在于:家长不允许孩子哭,从心底里讨厌孩子哭,故而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去对待,比如粗暴地制止、恐吓、威胁,结果有可能导致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应付。
所以,别着急,请先让孩子把不满的情绪通过泪水,安全地释放出去,缓一缓,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实际问题。
三、如何倾听孩子的哭泣?
前面已经说了,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粗暴制止,尤其是不要表现出厌恶的样子,嫌孩子哭得烦死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情感得不到接纳和宣泄,不利于心理健康。
哭,是孩子的“语言”,父母要学会倾听。
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多听、少说。
当孩子哭的时候,蹲下来,陪在孩子身边,必要时伸出我们宽大的臂膀,让孩子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哦,在我这么伤心的时候,有爸爸妈妈支持着我!”顿时内心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不要打断孩子的哭泣,多一点耐心,不要烦。正如我自己在哭泣时,压力会随着浩浩荡荡的泪水一去不复返,孩子也一样,在尽情哭过之后,会感觉很轻松。从生理的角度说,哭泣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
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讲道理,不要急于解决问题。正如我自己在哭泣过后,通常会恢复理智的头脑,重新变得冷静和快乐,孩子也一样,把情绪安全地释放了之后,每个人都有自我恢复机制。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变得坚强。
孩子在哭泣的时候,也许并不一定需要我们做什么,并不需要我们的评价、安慰、鼓励和指导,真的,你会发现,孩子刚才还伤心欲绝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功夫又活蹦乱跳嬉皮笑脸了。正如我自己在哭的时候,也许也不需要别人做什么,只要有一个肩膀供我尽情哭泣,就足够了。
当然,有些时候孩子还是需要我们的安慰和帮助。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你是不是很难过?没有这个,你是不是很伤心?做不好,你是不是很生气?……妈妈也和你一样……”如果爸爸妈妈“懂”他的心,他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那么,他就不会顽强抵抗,不会压抑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