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完美”要求逼死了她

儿童资源网

家长的“完美”要求逼死了她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哪些方面的不足?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微博中发了一条不要对孩子“求完美”的建议。有位家长在后面留言说:“我从不要求女儿完美,真正困扰我的是怎么让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完美。女儿3岁,做错事不敢和我说,怕我生气不喜欢她,有时做错事我说她,她就哭着让我别说了。”

  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代表,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留言中推断,他对孩子何等的不宽容。才3岁的孩子,有什么事可以称之为“错事”呢?打坏东西是错吗?说句脏话是错吗?把牛奶洒在地毯上是错吗?不吃某种蔬菜是错吗?

  如果不是平时家长处处挑剔,不原谅孩子的任何过失,并经常用喜不喜欢来威胁孩子,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家长的爱忧心忡忡?怎么会经常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并哭着求家长不要再说呢?

  很多家长之所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的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格,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呈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求完美”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同样会发生在学校里,“渔夫老婆”现象同样会发生在一些教师身上。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8岁的儿子很满意,在生活方面,孩子很自立,早上闹钟叫醒,自己会做早点,平时看到父母忙,还会帮着干家务。学习上不用家长操心,成绩一直很好。课余时间爱阅读,爱玩游戏,且性格开朗,礼貌懂事,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不错。

  但是有一天,孩子的老师找家长谈话,说虽然家长对孩子非常用心,可是孩子在学校并不是家长以为的那样,孩子应该更加出色才对。

  家长很吃惊,忙问孩子有什么问题,老师说这孩子上课好像没有激情,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毫无兴趣,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又积极得不行。现在的课堂作业比较多,下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他儿子却一下课就往外跑,回来又发现作业没做完,然后就慌慌张张地赶作业,写得不认真,不是发自内心去做,好像是做给老师看的。

  而且这孩子好像能猜透老师的心理,知道老师有时候表扬他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老师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却不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很浮躁,希望家长配合,给孩子一些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