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天性纯美又聪慧的孩子面前,这样的老师的智商显得多么相形见绌,所谓“不踏实”、“浮躁”的大帽子,不过是老师潜意识中企图压抑孩子个性的借口而已。即使一个孩子真的有某些小问题,但他能做到在家里、学校里都不用父母和老师操心,并且懂得尽力配合老师,这已经是多么难能可贵!为什么还要求他“应该更加出色”,并且为了这个目的而要人为地给孩子一些“挫折”呢?
不少学校老师会对某个比较出色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因为你平时表现很好,所以才对你有更严格要求,这是为了你更加出色。”我们相信大多数说这句话的老师没有主观恶意,他是想扬鞭策马,让孩子更完美。但“更加出色”的期许实质上是一种贪婪,是得寸进尺。不必做太多的分析,只要反过来想一想,某单位领导对一个工作十分努力的员工这样说话行不行,或是配偶的一方对另一方这样说话行不行?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用这句话来确立一个恒常的教育标准即:孩子不需要做得更好,在大部分事情上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
人是有灵性的生物,之所以成为万物主宰,就在于它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使命来到世界上,而且所有的人都能量有限,只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得好,面面俱到地撒花椒盐,反而到头来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平庸无奇。
如果陈景润的爹对他说,你不能光是数学好,活在世上还要会和人交往,报个口才训练班吧;赵本山的爸对他说,你光会逗别人笑那能当饭吃吗,还是把心思放到功课上吧;牛顿的妈对他说,仅仅功课好那是书呆子,从今天开始练习做家务,每天必须洗一次碗……这世界是不是很灰暗?
不要说你的孩子成不了陈景润、赵本山、牛顿,你不是上帝怎么知道几十年后的事?但你真的可以代表上帝赐福给自己的孩子,办法就是用赏识的目光滋养他,而不是用求完美的眼光挑剔他。
“细腻”就有可能是苛刻的开始
有人说,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法国艺术的地方——世上不可能有天堂,世上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孩子。不完美是构成完美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平衡力,是潜力。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即完满,冲,即缺憾。也就是说,有缺憾才是真正的完善,才有永续发展的动力。
当代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它意味着家庭生活首先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但也可能意味着一些问题。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认真;越是认真,则越是细腻。过分“细腻”,就有可能开始苛刻,不知不觉陷入“求完美”的泥淖。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尽管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能经常提醒自己不求完美,对孩子很宽容,但事后也会发现,我更容易在一些浅表的事件上对她做到宽容,而在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上,也会不小心走入求完美的误区。
圆圆像很多女孩子一样,自小就很爱美,几乎从她懂事起,对于自己买什么衣服、怎样穿就有主张。这当然是我有意培养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女孩子应该学会如何穿衣服,所以我从她两三岁起,就尽量把选择衣服的自主权交给她。那么小的孩子当然是乱选,她可能仅仅因为喜欢一颗纽扣或一个局部小图案,就去选一件整体设计庸俗的裙子。
在衣服搭配上,更没概念,经常是即兴乱穿。我会给她一些建议,但不强求,她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随她的便。圆圆长大后看小时候一些穿着艳俗或衣服乱搭的照片,会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当时穿成这样,你怎么就好意思把我领出去呢!
圆圆从上中学后,对衣服的选择已有了很好的判断。我们一起逛商场时,如果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哪件衣服,而我恰好不喜欢这件,为了不影响她的选择,我会找借口走开,对她说:“你先在这里看,妈妈到那边看看有没有适合我的衣服。”这个时候这样做,不是出于接纳幼稚,而是出于自知之明。